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一丁不识

一丁不识

丁为最简单之字,一丁不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又作“目不识丁”、“未识一丁”。出自唐朝张弘靖之事迹。张弘靖(760-824年),字元理,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唐宪宗时曾为宰相,并充幽州、卢龙等军节度使。时值河朔四镇刚刚平定,他入幽州后,不尊重当地风俗,又不能约束部下。从事韦雍、张宗厚等人经常夜饮醉归,前呼后拥,满街烛火照耀。他们还责备诟骂吏卒,称其为反虜,并对他们说:“现今天下安定,你们虽然能挽得两石力弓,但却不如识得一丁字。”以此讥讽他们一字不识。军士们十分愤怒,终于将韦雍、张宗厚等杀死,并将张弘靖囚禁了起来。朝廷后将张弘靖贬为抚州刺史。

【出典】:

旧唐书》卷129《张延赏附子弘靖传》3611-3612页:“弘靖以禄山、思明之乱,始自幽州,欲于事初尽革其俗,乃发禄山墓,毁其棺柩,人尤失望。从事有韦雍、张宗厚数辈,复轻肆嗜酒,常夜饮醉归,烛火满街,前后呵叱,蓟人所不习之事。又雍等诟责吏卒,多以反虏名之,谓军士曰:‘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军中以意气自负,深恨之。”

【例句】:

宋·陆游《书生叹》:“又不见垄头男子手把鉏,丁字不识称农夫。” 宋·杨万里《初秋戏作山居杂兴》:“莫羞空腹无丁字,且免秋阳晒杀人。”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48回:“理刑副千户西门庆,本系市井棍徒,夤缘升职,滥冒武功,菽麦不知,一丁不识。” 清·归庄《读书》:“一朝失身败名节,却似不曾识一丁。” 金庸《笑傲江湖》:“令狐冲道:‘师娘,这明明是一本七弦琴的琴谱,洞萧的萧谱,他王家目不识丁,硬说这是辟邪剑谱,天下居然有这等大笑话。’”


主谓 一个字也不认识。语本《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醒世姻缘传》1回:“那邢生后来做到尚书的人品,你道他眼里那里有你这个~的佳公子?”△用指文盲之人。→目不识丁


【词语一丁不识】  成语:一丁不识汉语词典:一丁不识

猜你喜欢

  • 藿食

    以豆叶当食物,谓粗食,借以指在野之人。汉代刘向《说苑.善说》:晋献公时,有一个名祖朝的东郭人,上书献公,愿闻国家之计,献公派使者告诉他说:“肉食者已虑之矣,藿食者尚何与焉。”祖朝以实例说明‘‘……食肉

  • 伯牛之疾

    《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朱熹集注:“伯牛,孔子弟子,姓冉,名耕。‘有疾’,先儒以为癞也……‘自牖执其手’,盖与之永诀

  • 黥阵

    《史记.黥布列传》:“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秦末英布(受黥刑后称黥布)起义,是善战的勇将,他反叛汉高祖,会战于甀,列阵如同项羽一样,十分严谨。后遂用为称美才能之典。唐.杜

  • 揭箧探囊

    源见“胠箧”。指偷盗。《旧唐书.酷吏传序》:“今夫国家行斧钺之诛,设狴牢之禁以防盗者,虽云固矣,而犹逾垣掘冢,揭箧探囊,死者于前,盗者于后,何者?”见“揭箧担囊”。《旧唐书·酷吏传序》:“今夫国家行斧

  • 韩家五鬼

    唐韩愈《送穷文》:“穷鬼有五,其名曰: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后用为厄运、困境的典故。宋蒋捷《贺新郎.乡士以狂得罪赋此饯行》词:“据我看来何所以,一似韩

  • 吊客青蝇

    源见“青蝇吊客”。形容人死后寂寥。唐元稹《出门行》:“丧车黔首葬,吊客青蝇至。”

  • 刻无盐

    同“刻画无盐,唐突西施”。清董元恺《瑞鹧鸪.赋得春雪梅花》词:“入户只应飞玉女,卷帘讵是刻无盐!”

  • 局高蹐厚

    同“局高天,蹐厚地”。晋葛洪《抱朴子.知止》:“或智小败于谋大,或辕弱折于重载,或独是陷于众非……或竭心力而遭吴起之害;故有局高蹐厚,犹不免焉。”见“局天蹐地”。明·张煌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则聪羽

  • 八米

    同“八米卢郎”。唐罗隐《送卢端公归台卢校书之夏县》诗:“地推八米源流盛,才笑三张事业贫。”【词语八米】   汉语大词典:八米

  • 打碑荐福

    同“打穷碑”。元 萨都剌《送莫秀才归番阳》诗:“打碑过荐福,携酒看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