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不知

三不知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即智襄子)帅师伐郑,次(军队次宿)于桐丘(今河南扶沟县西二十里)。郑驷弘请救于齐……中行文子(即荀寅,又称荀文子,此时正在齐国)告成子(即陈成子,名恒)曰:‘有自晋师告寅者,将为轻车千乘以压齐师之门,则可尽也(可尽歼齐军)。’成子曰:‘寡君命恒曰:“无及(攻击,打击)寡,无畏众”。虽过千乘,敢辟(同避)之乎?将以子之命告寡君。’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文子自恨不知敌情)。君子之谋也,始、衷(同中)、终皆举(谋虑)之,而后入焉(入,指入言于上)。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荀文子认为,谋划一件事情,应当对于事情的全面情况有所了解,考虑到始、中、终三变,然后才能提出建议,付诸实行。如果对事情的原尾并不了解,就不能无知妄说,轻率地去提出自己的意见。从晋军中听到的消息并不全面,因此不同意报告齐王。

后以“一问三不知”用为俗语,泛指本无所知或故作不知。《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在小说或戏曲中,有时“三不知”作“突然”解。《醒世姻缘》二五:“正好好的,三不知又变坏了。”


一问 “三不知”,通常人们理解为什么都不知,这也不知、那也不知。意思虽然不错,但于原意不确。为什么不说一问 “七不知”或 “八不知”呢? 为什么单单说 “三不知”呢?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荀文子的话说: “君子之谋也,始、衷 ( 中) 、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原来,晋国的将军荀瑶准备率军攻伐郑国,朝廷上下有的赞同,有的反对,使得荀瑶一时拿不定主意。谋士荀文子说了上述那番话,认为战事的开始阶段、中间过程、最终结果等情况都不清楚,怎么能进行呢? 荀瑶将军听了此番议论后,便放弃了攻打的计划。

因此,“三不知”指的是事情的 “始、中、终”三个阶段都不了解,而后则泛指事事不知之意。

有的地区口语中的 “三不知”,则是有时、偶尔等义,这就属于方言、俗语的问题了。


【词语三不知】  成语:三不知汉语词典:三不知

猜你喜欢

  • 王贡

    源见“弹冠相庆”。借指势利之友。清钱谦益《次韵赠别友沂》:“昔游谢王 贡,末契结嵇 吕。”【词语王贡】   汉语大词典:王贡

  • 蛇杯弓影

    同“杯弓蛇影”。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况蛇杯弓影,恍惚无凭。”见“杯弓蛇影”。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况~,恍惚无凭。”【词语蛇杯弓影】  成语:蛇杯弓影汉语大词典:蛇

  • 坠梁尘

    同“歌落梁尘”。元 刘庭信《粉蝶儿.美色》套曲:“手撒红牙流歌韵,坠梁尘遏住行云。”

  • 贤关

    《汉书.董仲舒传》:“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颜师古注:“关,由也。”后因以“贤关”指进入仕途的门径。唐钱起《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诗:“几年深道要,一举过贤关。”【词语贤关】   

  • 马首欲东

    《左传.襄公十四年》:“栾黡曰:‘晋国之命,未是有也。余马首欲东。’乃归。”杨伯峻注:“秦兵在西,东则归矣。”后以“予首欲东”指东归或返回。《西湖二集.洒雪堂巧结良缘》:“今马首欲东,无可相赆,手制粗

  • 别骓

    源见“虞歌诀别”。慨叹英雄末路,无可奈何。清顾嗣立《宿迁西楚霸王故里》诗:“王霸业成破釜日,英雄泪尽别骓时。”

  • 明月之珠

    明月:珠名。《淮南子.汜论训》:“明月之珠,不能无颣。”汉代高诱注:“夜光之珠,有似明月,故曰明月。”颣( ㄌㄟˋ lèi 类)丝上的疙瘩,引申为瑕疵。秦代李斯《谏逐客书》:“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

  • 千里不唾井

    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二刘勋妻王宋《杂诗》“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古代人都以井水为主要饮料,故特别重视保护井水。过往行人饮过井水,虽离去千里,仍应念及。后常以此喻念旧之典。唐.李白《李太白诗》二

  • 召杜

    同“召父杜母”。宋王安石《送江宁彭给事》诗:“岂但搢绅称召 杜,故多扶杖祝彭 聃。”【词语召杜】   汉语大词典:召杜

  • 田横海中客

    同“田横客”。宋苏辙《秦穆公墓》诗:“岂如田横海中客,中原皆汉无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