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沈郎腰瘦

沈郎腰瘦

也作“沈腰”、“沈愁”、“沈郎消瘦”等。沈郎,即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仕宋、齐、梁三代,帮助梁武帝登位后任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官至尚书令。久之,欲谋三公高位,而皇帝不用,又打算离京做外官,皇帝也不允许。因而心情不佳,以至要求告老还乡。他在给徐勉的信中说:“……年初以来,我愈加多病苦闷,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公务又过于繁忙,我毕竟年老力衰了,外出行动要靠骑马,只是勉力为之。表面看,我还是个健全人,可对于自己的身躯却不能把握了。往往必须努力支撑,方可对付。脱下衣服睡觉,骨头架子就像散了一样。上部热,下部冷,越来越厉害,如果取暖则觉得烦躁,而降温就更觉得冷。每次病愈总比以前差一些,每次发病,又比以前重一些。几个月的功夫,腰围日减,皮带常要向里移孔;用手握臂测量,一个月就要细下去半分。这样下去,怎能支持长久呢?”后世此典常用来表示人们多病消瘦;或愁苦消瘦。

【出典】:

梁书》卷13《沈约传》235-236页:“初,约久处端揆(尚书省最高长官。时沈约为尚书令),有志台司(指三公宰相之位),论者咸谓为宜,而帝终不用,乃求外出,又不见许。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曰:‘……开年以来,病增虑切,当由生灵有限,劳役过差,总此凋竭,归之暮年,牵策行止,努力祇事。外观傍览,尚似全人,而形骸(hái孩,骨头)力用,不相综摄。常须过自束持,方可俛。解衣一卧,支体不复相关。上热下冷,月增日笃,取暖则烦,加寒必利,后差不及前差(chài钗去,病愈),后剧必甚前剧。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以此推算,岂能支久?’”

【例句】:

唐·白居易《得微之到官后书》:“莫遣沈愁结成病,时时一唱濯缨歌。” 南唐·李煜《破阵子》词:“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宋·苏轼《次韵王巩颜复同泛舟》诗:“沈郎消瘦不胜衣,边老便便带十围。” 宋·范成大《次韵虞子建见咍赎带作醮》诗:“莫嫌憔悴沈腰瘦,且喜间关秦璧归。” 宋·陆游《早行至江原》诗:“节旄尽落归犹远,带眼频移瘦自惊。” 宋·周格非《多丽》:“须知道,东阳瘦损,不为伤春。” 宋·王钟麒《凤凰台上忆吹箫·客感》词:“瘦月筛云,纤云织恨,匆匆又是秋深。叹沈郎腰瘦,不耐罗衾。” 元·王和卿《仙吕·醉中天·别情》:“瘦了重加瘦,愁上更添愁,沈瘦潘愁何日休?” 元·杨朝英《中吕·阳春曲》:“沈腰易瘦衣宽褪,潘鬓新皤镜怕看。”


猜你喜欢

  • 赐无畏

    唐张固《幽闲鼓吹.裴休》:“裴公 休在相位,一日奏对,宣宗曰:‘今赐卿无畏,有何贮画言之。’”唐、五代间,因称皇帝许大臣得以尽言、无所畏惮为“赐无畏”。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俗说唐、五代间事,每

  • 贻笑大方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泾(通)流之大,两涘(岸)渚(洲)涯(际)之间,不辨牛马(水势甚大,涯岸旷阔,洲渚迢遥,隔水远望时,不能分辨牛与马)。于是焉河伯(河神)欣然自喜,以天下之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形容月色明媚。也用以指代明月或月光。 祝愿彼此健康长寿,虽相隔千里,可同时观赏明月。 常用作怀人之辞。语出宋.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 仙舟客

    源见“李郭仙舟”。指有声望人的宾客。唐李潜《和主司王起》:“文学宗师心秤平,无私三用佐贞明。恩波旧是仙舟客,德宇新添月桂名。”

  •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挟持。挟持皇帝并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统制国家。后也用作比喻专权跋扈之人。袁绍(?-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县)人。东汉末,政治混乱,汉献帝刘协流亡不定。谋士沮授向袁绍进策说:“将

  • 裂壤

    同“列土”。南朝 梁沈约《刘领军封侯诏》:“宜锡圭裂壤,允副佥属。”【词语裂壤】   汉语大词典:裂壤

  • 褒女笑

    源见“褒女惑周”。指君王惑于女色,荒淫祸国。唐李商隐《华清宫》诗:“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胜人。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

  • 龙骧虎步

    龙:龙马,即骏马。骧:马昂头。象骏马高昂着头,象猛虎迈着矫健的步子,形容威武雄壮。东汉末,何进欲招四方猛将进京,诛杀宦官。陈琳(事迹见前“掩目扑雀”条)进谏说:“如今将军您掌握朝廷和军政大权,威武雄壮

  • 气食牛

    旧题周.尸佼《尸子》卷下:“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鷇,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虎豹的幼仔虽未成长,但其勇猛,敢于食牛。后用为赞颂幼儿勇气之典。唐.杜甫《徐卿二子歌》诗:“小儿五岁气食

  • 木柿漂

    《晋书.王濬传》:“濬造船于蜀,其木柿(柿,音fèi,做木工削刨下来的木片)蔽江而下。”西晋大将王濬征伐东吴时,在蜀地沿江造楼船战舰,削下来的碎木片漂在长江水面上,直下东吴。有人说这不走漏消息了!王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