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约法三章

约法三章

指刘邦率军攻入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听取张良等建议不取秦宫财物,只与父老约定法律三条,废除秦朝一切苛法,百姓大喜。后以此典比喻订立简明规约,或口头协议,以共同遵守。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进入咸阳,想在秦宫中住下休息,经过张良、樊哙规劝,便下令将秦宫室中之贵重宝器财物和所有府库封存起来,率领军队回到霸上(今陕西西安市东)驻扎。刘邦召集附近各县的父老和有名望之人,对他们说:“父老们受秦朝严刑苛法的苦害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的要灭族,相聚议论的要杀头。我和诸侯们同受楚怀王的约定,先入关中(今河南灵宝东北故函谷关以西以及今陕西和甘肃东部秦岭以北地区)的在关中称王,所以我应该在关中称王。今天特地与他们约法三章:杀人的处以死刑,伤人和抢劫的依法治罪。此典又作“三章律”、“汉三章”、“三章约”、“关中新约法”。

【出典】:

史记》卷8《高祖本纪》362页:“(刘邦)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在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例句】:

唐·骆宾王《畴昔篇》:“慎罚宁凭两造辞,严科直挂三章律。” 唐·李商隐《故番禺侯以赃罪致不辜事觉》:“杀人须显戮,谁举汉三章。 唐·李商隐《今月二日不自量度》:“愿守三章约,尝期九译通。” 宋·汪元量《贾魏公府》之七:“关中新约法,江左旧清谈。” 元·耶律楚材《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约法三章日,恩垂四百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65回:“昔高祖约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德,愿军师宽刑省法,以慰民望。” 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51回:“这位继室夫人生得十分精明强干,成亲的第三天,便和督办约法三章,约定从此以后,不许再娶姨太太。”


主谓 约,约定;法,法令;章,条款。原指刘邦进入咸阳后,废除秦法,另行制定三条简单的法令。《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后泛指事先约好大家必须遵守的简明条款。叶辛《追回的青春》:“在试销期间,她就同大家~:不管是远亲近邻,一律杜绝开后门。”△用于法令或规章制度方面。→无法可依


【典源】 《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 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今译】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西入咸阳,秦朝灭亡。刘邦召集附近各县父老豪绅,说:“秦施暴政酷法,大家备受其苦。如今我先入关中,理当称王。我与诸位只订法三条: 杀人者处死,伤人和抢劫都要治罪,此外一切秦法尽除。”

【释义】 后以此典指订立的简明规章、法令。

【典形】 关中新约法、汉三章、三章律、三章约、约法三章、三章布国门。

【示例】

〔关中新约法〕 宋·汪元量《贾魏公府》之七:“关中新约法,江左旧清谈。”〔汉三章〕唐·李商隐《故番禺侯以赃罪致不辜事觉》:“杀人须显戮,谁举汉三章。”

〔三章律〕 唐·骆宾王《畴昔篇》:“慎罚宁凭两造辞,严科直挂三章律。”

〔三章约〕 唐·李商隐《今月二日不自量度》:“愿守三章约,尝期九译通。”

〔约法三章〕元·耶律楚材《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约法三章日,恩垂四百基。”


【词语约法三章】  成语:约法三章汉语词典:约法三章

猜你喜欢

  • 王舄

    同“王乔凫舄”。明袁宏道《舟中同黄绮石等》诗:“天上飞王舄,人间附郭舟。”

  • 人豕

    同“人彘之变”。《汉书.爰盎传》:“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也。独不见‘人豕’乎?”【词语人豕】   汉语大词典:人豕

  • 燕国飞霜

    同“燕市霜”。闽徐夤《恨》诗:“燕国飞霜将破夏,汉宫纨扇岂禁秋!”

  • 一唱一和

    同“一倡一和”。元耶律楚材《糠孽教民十无益论序》:“予不辨则成市虎矣。不独成市虎,抑恐崔浩、李德裕之徒,一唱一和,撼摇佛教,为患不浅。”蒋子龙《一个女工程师的自述》:“他们俩在任何场合都是这么一唱一和

  • 金如粟,马如羊

    《后汉书.张奂传》:“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也。……永寿元年,迁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注:一种金质饰器)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

  • 褰帷

    《后汉书.贾琮传》:“贾琮字孟坚,东郡聊城人也。……时黄巾新破,兵凶之后,郡县重敛,因缘生奸。诏书沙汰刺史、二千石,更选清能吏,乃以琮为冀州刺史。旧典,传车骖驾,垂赤帷裳,迎于州界。及琮之部,升车言曰

  • 寸之玉必有瑕瓋

    虽然很小的玉,上面也必有不纯的斑纹,比喻事物难于尽善尽美。《吕氏春秋.举难》:“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瓋( ㄓㄜˊ zhé 摘):瑕疵。其他 一寸小的一块玉也有不纯的斑点。比喻凡事都不

  • 上竿鲇

    源见“鲇鱼上竹竿”。喻羁身仕宦不能脱身、求进艰难之人。清王夫之《广遣兴》诗:“自是聪明途已尽,飞鱼空笑上竹鲇。”

  • 孤山处士

    《宋史.隐逸传》:“林逋,字君复,钱塘人。于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宋人林逋,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终身不娶,以种梅养鹤自娱。处士,古代称有才德的隐士。林逋德才兼备,隐居

  • 九鼎大吕

    九鼎: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相传为夏禹所铸。《史记.武帝纪》:“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大吕:钟名。均比喻贵重、分量极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