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芒刺在背

芒刺在背

芒刺,草木茎叶、果壳上的小刺。芒刺扎在人的后背,比喻人的心情畏忌不安。典出《汉书·霍光传》。霍光(?-前68年),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大臣。霍光是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异母弟。武帝时,任奉车都尉。昭帝年幼即位,霍光与桑弘羊等同受武帝遗诏辅政,任大司马大将军,封博陆侯。昭帝死,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不久又废刘贺,迎立宣帝。霍光前后执政20余年,族党满朝,权倾内外。刚即位的汉宣帝刘询对霍光十分畏忌,在参加拜谒高祖庙的仪式上,霍光陪宣帝同乘一辆车,宣帝极为害怕,坐立不安,如同芒刺扎在后背上。后来由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陪宣帝乘车,宣帝就混身放松,毫不拘谨,感到从容安适了。到了霍光死去,霍氏家族竟遭灭门之祸。所以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威震主上的权臣不会长久,霍家的灭门之祸在陪宣帝乘车时就萌生了。”后以“芒刺在背”、“负芒”等比喻极度不安,亦作咏权臣遭忌的典故。

【出典】:

汉书》卷68《霍光传》2958页:“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例句】:

唐·姚思廉《梁书·张缵传·南征赋》:“历祖宗之明君,犹负芒于盛主。” 唐·李百药《北齐书·颜之推传》:“嗣君听于巨猾,每凛然而负芒。” 唐·李百药《北齐书·王昕传》:“殿下仓卒所行,非复人臣之事,芒刺在背,交戟入颈,上下相疑,何由可久。” 唐·王绩《赠梁公》:“成王已兴诮,宣帝如负芒。” 唐·贯休《行路难》之五:“我闻忽如负芒刺,不独为君空叹息。” 五代·晋·刘昫《旧唐书·崔日用传》:“常谓人曰:‘吾一生行事,皆临时制变,不必重专守始谋,每一念之,不觉芒刺在于背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20回:“后得曹操,以为社稷之臣;不意专国弄权,擅作威福。朕每见之,背若芒刺。”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25:“三个不知文墨礼让,在朝廷横行,视君臣如同草木。景公见三人上殿,如芒刺在背。”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8:“他的洋布有什么好?偏要买他的,难道我们中国自己织的布,穿在身上就有甚芒刺在背?”


主谓 芒刺扎在脊背上。形容心里非常不安,浑身不自在。《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霍)光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贬义。用于描写生理、心理的感受。→如有所失 惶恐不安 惊恐万状 如坐针毡 ↔泰然自若若无其事 安之若素 处之泰然 优哉优哉。也作“背若芒刺”、“背生芒刺”、“芒刺在躬”、“芒刺在身”。


【词语芒刺在背】  成语:芒刺在背汉语词典:芒刺在背

猜你喜欢

  • 黄石书

    同“黄石略”。明陈子龙《壮游行》:“或授黄石书,且遇采药翁。”【词语黄石书】   汉语大词典:黄石书

  • 倒持手版

    同“手版倒持”。宋刘克庄《沁园春.再和林卿韵》词:“待得新亭,倒持手版,何似抽还政事堂?”

  • 米颠拜石

    北宋书画家米芾(fú服)拜石为兄事。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人称米南宫、米颠。世居太原(今山西太原),迁襄阳(今湖北襄樊),后定居丹徒(今江苏镇江)。以恩补誝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以

  • 知其一不知其二

    《诗经.小稚.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战国策.赵策三》:“楼缓曰:‘虞卿得其一,未知其二也。’”《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指对事物只有偏面

  • 郎潜白发

    《汉武故事》:“上(汉武帝)尝辇至郎署,见一老翁,须鬓皓白,衣服不整。上问曰:‘公何时为郎,何其老也?’对曰:‘臣姓颜名驷,江都人也,以文帝时为郎。’上问曰:‘何其老而不遇也?’驷曰:‘文帝好文而臣好

  • 凤皇来仪

    同“凤凰来仪”。晋成公绥《啸赋》:“百兽率舞而抃足,凤皇来仪而拊翼。”见“凤凰来仪”。《警世通言》卷1:“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令人伐之。”【词语凤皇来仪】  成语:凤皇来仪汉语

  • 诒孙厥谋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即安)翼子。”郑玄笺:“诒犹传也;孙,顺也。”孔颖达疏:“传其顺天下之谋者,谓圣人所谋之事,行之则必须天下之心。”意思是为子孙留下善计,以使子孙安居。西晋.

  • 毛生锥

    源见“毛遂自荐”。借指怀才的人。清俞樾《平泉舅氏寄示自嘲一首因次韵奉酬亦以自嘲》:“谁知毛生锥,依旧囊中处。”

  • 东邻女子

    同“东家子”。汉司马相如《美人赋》:“臣之东邻有一女子,玄发丰艳,娥眉皓齿。”

  • 悬剑

    源见“季札挂剑”。指对朋友守信。唐骆宾王《夕次旧吴》诗:“悬剑空留信,亡珠尚识机。”【词语悬剑】   汉语大词典:悬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