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姚集
即今河南林州市东南四十一里东姚镇。清尹耕云《豫军纪略》卷4:咸丰七年(1857)十一月,土匪“至林县之东姚集”。
即今河南林州市东南四十一里东姚镇。清尹耕云《豫军纪略》卷4:咸丰七年(1857)十一月,土匪“至林县之东姚集”。
在今陕西洋县北三十里。即骆谷南口。终南山之谷。《新唐书·地理志》 兴道县: “有骆谷路,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即傥骆道的南口。在今陕西省洋县北。因经傥水河谷而名。
在今四川资中县北。《舆地纪胜》卷157资州:月山“在州北三十里。状如偃月。范太史尝赋诗其上,石刻今存”。古月山县以此名。
今西藏西部。北界新疆,东界后藏,东南邻尼泊尔,西南邻印度。宋代称为纳里,元代称纳里速古鲁孙。藏语意为阿里三部。旧指古格(在今阿里西南部)、布浪(在今阿里东南部普兰一带)、芒城(在今拉达克地区),这是由
在今贵州平坝县东。《清一统志 ·安顺府》: 穿空石 “在安平县 (今平坝县) 东三里。《通志》: 山若画屏,中有一孔,直穿山背,晶光四射”。
在今甘肃礼县南。《方舆纪要》 卷59秦州礼县: “雷王山在县南四十里。”
隋开皇十八年 (598) 置,属蒋州。治所即今江苏溧水县。以溧水为名。大业初属丹阳郡。唐属升州。北宋属江宁府。南宋属建康府。元元贞初升为溧水州。明洪武二年 (1369) 降为县,属应天府。清属江宁府。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中地区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江苏绝大部分,安徽、湖北的大部分,河南、浙江的一部分和湖南的一小部分。1938年春,新四军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5月,新四军一部挺进江南
唐方镇之一。乾元二年(759)置,治所在滑州(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领有汴、滑两州。辖境相当今河南滑县、延津、长垣、封丘、开封、兰考、尉氏、通许、杞县等地。上元二年(761)废。唐方镇名。乾元二年(7
唐贞观十四年 (640) 置,属庭州。治所在今新疆奇台县东南老奇台镇。《元和志》 卷40: 蒲类县 “因蒲类海为名”。宝应元年 (762) 改为后庭县。贞元中为吐蕃所据,废。古县名。唐贞观十四年(64
辽置,为辽防城之一。在今蒙古国东方省乔巴山市西克鲁伦河中游北岸。《辽史·地理志》:“河董城,本回鹘可敦城,语讹为河董城。久废,辽人完之以防边患。东南至上京一千七百里。” “皮被河出回纥北,东南经羽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