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槎
即今广东大埔县东南高陂镇。《明史·地理志》 大埔县:“西南有乌槎巡检司,后迁高陂。”
即今广东大埔县东南高陂镇。《明史·地理志》 大埔县:“西南有乌槎巡检司,后迁高陂。”
金置,属阳信县。当在今山东阳信县地。
明洪武二十二年 (1389) 建,在今贵州贵定县西南二十五里瓮城桥。《清一统志 ·贵阳府》 引 《黔记》: “自马桑冲而西十五里,即瓮城哨。”
在今云南玉溪市北四十二里。《清一统志·澂江府》: 刺桐关 “在新兴州北四十二里。依山带河,两崖高耸,北扼铁炉关,为全州咽喉”。村名。在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北部,北与晋宁县交界。属北城镇。人口 2150。
亦作梓潼山。在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城东十里。元于钦 《齐乘》 卷1: 梓桐山 “般阳府城东十余里,后有石垒圜洞,古老相传鬼谷子隐居,名鬼谷洞”。
东汉明帝改敬丘县置,属沛国。治所即今河南永城县北四十里太丘乡。西晋废。古县名。东汉明帝改敬丘县置,治今河南省永城市西北。属沛国。西晋废。
①即今云南洱源县东北三营乡。《清一统志·大理府》:三营“在浪穹县莲花山下。《旧志》:元世祖自石门关入取大理,见蒙次和为噤喉之地,留军三百户以镇之,因名三营。明洪武十五年,平云南。蓝玉遣兵攻拔三营万户砦
喀喇沁中旗的俗称。旗府驻地在大城子镇(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大城子镇)。
亦作滥口,又称祁山。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后汉书·袁绍传》: 东汉建安九年 (204),曹操击袁绍,“ (袁) 尚还走蓝口”。李贤注: “相州安阳县界有蓝嵯山,与邺相近,盖蓝山之口。”(1)在今广东省河
亦名官岩、冠岩。在今广西阳朔县北。《方舆纪要》卷107阳朔县:甘岩“在县北七十里漓江旁。一名官岩”。《清一统志·桂林府一》:冠岩“一名甘岩。水石窈曲, 中有甘泉,溢流不竭”。
“承雀山” 之讹。即凫山。在今山东邹城市西南五十二里。《寰宇记》 卷14、《元丰九域志》卷1均作 “承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