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姓湖
在今山西永济市东北二里。《清一统志·蒲州府一》:五姓湖“分属临晋县、虞乡县界,即古张阳池东西二陂也。……《县志》亦名五姓滩,滩旁有五姓村,因名”。
古湖泊名。又称五姓滩。即今山西省永济市东北伍姓湖。因其地有五姓村,故名。《大清一统志》:“即古张阳池东西二陂也。”
在今山西永济市东北二里。《清一统志·蒲州府一》:五姓湖“分属临晋县、虞乡县界,即古张阳池东西二陂也。……《县志》亦名五姓滩,滩旁有五姓村,因名”。
古湖泊名。又称五姓滩。即今山西省永济市东北伍姓湖。因其地有五姓村,故名。《大清一统志》:“即古张阳池东西二陂也。”
又名利往桥、垂虹桥。在今江苏吴江县东吴淞江上。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6:“吴江长桥七十二洞。”元泰定二年(1325)甃以石。
北宋时为枣社镇。即今甘肃宁县西南早胜镇。《清一统志·庆阳府二》:枣社镇“在宁州南三十里。亦名早社。《九域志》:定安县有交城、早社二镇”。
即今福建将乐县西南龙栖山。明弘治《将乐县志》卷1:龙栖山“在县南义丰都,群峰峭拔,势耸千仞……林木幽映,山底多石潭,有龙潜止,故名”。
即今江西贵溪县西石鼓渡。《清一统志·广信府》“江浒山镇”条下:又“(贵溪县金沙埠)西十里曰石鼓……俱为水陆要冲, 今皆有兵戍守”。
元改真定府置,治所在真定县 (今河北正定县)。辖境相当今河北蠡县、定州、阜平以南,饶阳、武强、武邑、枣强以西 (安国、深泽、辛集、井陉除外),南宫、隆尧、临城以北地区。明复名真定府。元改真定府置,治真
在今四川江安县东北六十里南井乡。唐至民国间,为县井盐产区。唐名可盛盐井。北宋置南井监。《舆地纪胜》卷153泸州:“南井监岁计四十一万斤。”成为四川著名井盐产区。此后盐业衰退。明万历中井塞报坍。清康熙五
即今北京市通县东南三十里侉子店乡贾后疃村。1900年义和团在此烧毁天主堂。
元至元十六年 (1279) 改梧州置,属广西道。治所在苍梧县 (今广西梧州市)。辖境相当今广西梧州市及苍梧县地。明洪武元年 (1368) 改为梧州府。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梧州置,治苍梧县(今广
在今江苏武进县东南虞桥村。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阳湖县图: 东南有虞桥镇。
即牵。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浚县北。《公羊传》作“坚”。古邑名。又作牵。春秋卫邑。在今河南省浚县北。《公羊传》定公十四年(前496年):“公会齐侯、卫侯于坚”,即此。参见“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