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华严寺

华严寺

①在今山西大同市城区西南隅。是辽、金时期我国华严宗重要寺庙之一。《辽史·地理志》:清宁八年(1062)“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辽保大二年(1122),寺内部分建筑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重建。明中叶以后分上、下二寺,各开山门, 自成格局。今上、下二寺虽连为一体,仍各以一主殿为中心。上寺以金建大雄宝殿为主,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下寺以辽建薄伽教藏殿为中心,保存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及天宫楼阁。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雷音寺与纯阳殿之间。《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大峨景“前代于峨眉山,创寺六:一曰光相,二曰华藏,三曰普贤,四曰延福,五曰乾明,六曰华严。光相居山之绝顶,而为游山之底,华严居山之前峰,而为游山者之响导”。清嘉庆《四川通志》卷41峨眉县:华严寺“在玉女峰下,一名归云,又名会福寺……《峨眉山志》:华严寺,唐福昌达道禅师道场。宋绍兴三年重修。寺有旋螺殿极奇古。有宋绍兴碑,左刻至县十五里,右刻至山顶七十里”。

③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少陵原半坡,北距西安市约三十里。唐贞元十九年(803)建,为中国佛教华严宗发源地。清乾隆年间,少陵原一部分崩塌,寺内殿宇全毁。现仅有砖塔两座。


(1)在山西省大同市区西南隅。为辽、金时期中国佛教华严宗主要寺庙之一。始建于辽,兼有皇室祖庙性质,辽保大二年(1122年)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后重建。明中叶后分上下二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上寺大雄宝殿于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总面积1559平方米,是全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佛殿之一。殿采用减柱法建造,殿内明代佛像和四周清代壁画,为国内罕见。下寺薄迦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殿内有楼阁式藏经柜和天宫楼阁,辽代塑像三十一躯保存完好。两寺主要殿宇皆面向东方,这与契丹族以东为上的习俗有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即“华藏寺”。

下 华 严 寺


猜你喜欢

  • 兀者后卫

    明永乐二年(1404)置, 属奴儿干都司。在今黑龙江省小兴安岭以南地区。后废。明永乐二年(1404年)置,治今黑龙江省小兴安岭以南地区。属奴儿干都司。后废。

  • 鲁奎山

    在今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东南。《清一统志·元江州》: 鲁奎山 “在新平县东南六十里。险僻高峻,连石屏、元江诸处,旧为野寇之薮,今皆效顺”。

  • 焦虎集

    即今河南滑县南焦虎乡。民国 《重修滑县志》 卷6: “焦虎集,距城六十里。”

  • 毡的

    在今哈萨克斯坦锡尔河下游克孜勒奥尔达东南岸。《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有 “毡的”。即此。

  • 京池县

    西魏大统十六年 (550) 改平阳县置,为董城郡治。治所在今湖北安陆市东北吉阳城。隋大业二年 (606) 改名吉阳县。古县名。西魏改平阳县置,治今湖北省安陆市北吉阳城。属重(董)城郡。隋大业初改名吉阳

  • 特尼河

    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阿荣旗北之格尼河。《清一统志·黑龙江》 “诺敏河” 条: “特尼河在布特哈西北四百四十里。……流会诺敏河。”

  • 洲头水

    即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南之南水。《方舆纪要》 卷102乳源县: 洲头水 “在县城南。源出双峰山,东北流入曲江县境,注于浈水”。

  • 盘江十一城

    在今贵州晴隆县境。《清一统志· 兴义府》: 盘江十 一城 “在安南县盘江坡、板桥、海子、马场诸要寨地。明天启中,监司朱家民建以御苗,曰连云、曰有嘉、曰靖氛、曰恬波、曰奏肤、曰龙新、曰资孔、曰项新、曰定

  • 狼山州

    唐永徽元年 (650) 以突厥车鼻可汗属部葛逻禄右厢部落置,为都督府,隶瀚海都护府。显庆三年 (658) 改为州,改属燕然都护府。地在今蒙古国西境,杭爱山之西,阿尔泰山东北。总章二年(669) 属安北

  • 五坡岭

    在今广东海丰县北二里。《宋史·文天祥传》:元至元十五年(1278)十二月, 从潮阳走海丰,“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 众不及战,皆顿首伏草莽。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古山名。在今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