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复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以安城县改名,属安成郡。治所在今安福县西严田乡东北竹山下。隋开皇中省入安成县,开皇十八年(598)改安成县为安复县,属庐陵郡。治所即今江西安福县。唐武德五年(622)为颍州治,七年(624)改为安福县。
古县名。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以安成县改名,治今江西省安福县西。属安成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入平都县,并改平都县为安成县。十八年复改安成县为安复县,治今江西省安福县。属吉州。大业初属庐陵郡。唐武德七年(624年)改名安福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以安城县改名,属安成郡。治所在今安福县西严田乡东北竹山下。隋开皇中省入安成县,开皇十八年(598)改安成县为安复县,属庐陵郡。治所即今江西安福县。唐武德五年(622)为颍州治,七年(624)改为安福县。
古县名。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以安成县改名,治今江西省安福县西。属安成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入平都县,并改平都县为安成县。十八年复改安成县为安复县,治今江西省安福县。属吉州。大业初属庐陵郡。唐武德七年(624年)改名安福县。
在今四川宜宾县西。《舆地纪胜》卷163叙州: 定夸山 “在宜宾县西百里。山坡荔枝连袤,多属廖氏。(黄) 山谷所赋 ‘廖致平家绿荔枝’即此山所出也”。
即今江西余干县西北三塘乡。清同治《余干县志》卷3有三塘镇市。
又名海涌山、武丘山。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北七里。《越绝书·吴地传》: “阖闾冢,在阊门外,名虎丘。……筑三日而白虎踞上,故号为虎丘。”《吴地记》: “虎丘山,避唐太祖讳改为武丘。” 《南史·何求传》: “
唐筑,在今河南郾城县境。《资治通鉴》:唐元和十一年 (816) 九月,“李光颜、乌重胤奏,拔吴元济陵云栅。丁亥,光颜又奏,拔石、越二栅”。在今河南省郾城县。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光颜、乌重胤攻吴元
即今与雅砻江合流以上的金沙江。在四川、云南间。东汉至南朝称淹水。许慎 《说文解字》: “淹水出越巂徼外,东入若水。” 《水经·淹水》: “淹水出越巂遂久县徼外,东南至青蛉县,又东过姑复县南,东入于若水
①唐建,属巂州。在今四川越西县北境。《资治通鉴》: 唐咸通五年 (864),南诏寇巂州,“忠武大将军颜庆复请筑新安、遏戎二城,从之”。贞元十四年 (798),刘希昂出使南诏经此。②即今江苏无锡县东南三
①东汉灵帝改弘农县置,属恒农郡。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市北三十里故函谷关。西晋复为弘农县。北魏又改为恒农县。北周复名弘农县。唐神龙初复为恒农县,开元中又名弘农县。②南朝梁置,为西恒农、陈南二郡治。治所在今安
唐显庆三年(658)以葛逻禄炽俟部置,属北庭都护府。在今新疆福海县境。8世纪前期废。唐显庆二年(657年)以葛逻禄炽俟部置,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额尔齐斯河以南至乌伦古河之间。属北庭都护府。8世纪末
西魏恭帝三年(556)改宕渠县置,为合州、垫江郡治。治所即今四川合川市。《元和志》卷33合州石镜县:“石似镜,因以为名。”隋开皇末为涪州治,大业初为涪陵郡治。唐武德元年(618)为合州治,天宝元年(7
南齐置,属海昌郡。治所当在今广东高州、信宜二市县境。梁以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