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城郡
西魏置,为新州治。治所在昌城县 (今四川三台县)。北周辖境相当今四川三台、射洪二县地。隋开皇三年 (583) 废。
西魏置,治昌城县(今四川三台县)。辖境约相当今四川省三台县及其附近一带。后属北周。隋开皇初年废。
西魏置,为新州治。治所在昌城县 (今四川三台县)。北周辖境相当今四川三台、射洪二县地。隋开皇三年 (583) 废。
西魏置,治昌城县(今四川三台县)。辖境约相当今四川省三台县及其附近一带。后属北周。隋开皇初年废。
唐、五代、两宋、元及明初对今西藏地方的汉译称,亦是对当时藏族聚居地区的泛称。藏语称西藏地方为“番”,或说即《后汉书·西羌传》所称之“发”羌故地。《大唐西域记》卷4等唐初史籍译称“吐(土)蕃 (番)”,
俗称乌审旗。清顺治六年(1649) 置,属内蒙古伊克昭盟。驻地在今内蒙古乌审旗东北阿都亥村。1914年划归绥远特别区。1928年属绥远省。1949年依俗称改名乌审旗。旧旗名。清顺治六年(1649年)以
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浐河西岸。《新唐书·食货志》:开元中,长安令韦坚兼水陆运使,“坚治汉、隋运渠, 起关门抵长安, 通山东租赋。……又于长乐坡濒苑墙凿潭于望春楼下,以聚漕舟。坚因使诸舟各揭其郡名,陈其土
即今山西晋城市东南柳树口乡。《清一统志·泽州府》: 柳树店 “在凤台县 (今晋城市) 东南八十里。一名柳树隘。路通河南怀庆府清华镇。明初置巡司,后裁”。
一作乞湿泐巴失海子。即乞则里八寺海。今新疆福海县西北乌伦古湖。《元史·郭德海传》:德海“从先锋柘柏西征,渡乞则里八海”。即此。
即今广东台山市北大江镇。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新宁县(今台山市)北有大江墟。
在今广西永福县西南。《清一统志·桂林府一》:双瑞崖“旧属永福县,其形如狮,岩在其口,深数十丈,中有佛像,皆石乳所凝结”。
即安门。汉长安城南面中门。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西张村。《三辅黄图》 卷1: “长安城南出第二门曰安门,亦曰鼎路门。”
在今江苏溧水县东南。《方舆纪要》卷20江宁府溧水县:马沉港“在县东南三十七里。出县东五十里分界出,流入石臼湖”。
即今河北徐水县南三十里漕河。《水经·滱水注》: 曹水 “出西北朔宁县曹河泽,……东南径新城县故城南,曹水又东入于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