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木场
在今四川天全县西。《方舆纪要》 卷73天全六番招讨使司 “碉门砦” 条下: “又西有柘木场,亦要口也。明初重茶市。洪武五年,命左都督徐增寿曰: 碉门拒河西口,道路狭隘,跋涉艰难,市马数少。闻自碉门出柘木场,径抵长河西口,通杂道长官司,道路平坦,尔宜檄所司开拓,以便往来是也。”
在今四川天全县西。《方舆纪要》 卷73天全六番招讨使司 “碉门砦” 条下: “又西有柘木场,亦要口也。明初重茶市。洪武五年,命左都督徐增寿曰: 碉门拒河西口,道路狭隘,跋涉艰难,市马数少。闻自碉门出柘木场,径抵长河西口,通杂道长官司,道路平坦,尔宜檄所司开拓,以便往来是也。”
即今四川安县北大安山。《元和志》卷33龙安县:龙安山“在县北十里。有好林泉,隋开皇中蜀王杨秀立亭馆以避暑”。唐以此名县。
清康熙五年 (1666) 改乌撒府置,属贵州省。治所即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雍正七年 (1729) 改为威宁州。清康熙五年(1666年)改乌撒土府置,治今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县草海镇。属贵州
在今香港九龙西北海滨。清光绪 《广东舆地全图》: 新安县南有官涌汛。
南齐置,属安定郡。治所在今湖北南漳县境。后废。
明置,属三万卫。即今辽宁昌图县东北青阳堡。《方舆纪要》 卷37三万卫: 清阳堡在 “卫北二十里”。
在今台湾省台北市北,北投区东南。清乾隆十七年(1752)淡水同知为划定汉人与高山族人土地界限,曾立石碑于此,闽人转音名石牌。区片名。在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中部偏西。人口 7700。明代散居周围的农民,为
指今长江镇江市段。因镇江古名京口而得名。《资治通鉴》: 唐建中四年 (783),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发兵三千大阅于江北,韩滉“亦发舟师三千曜武于京江以应之”。胡三省注曰: “大江径京口城北,谓之京江。”
北周保定二年(562)置,为开光郡治。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市东北安崖乡附近。后属抚宁郡。虽属雕阴郡。唐属银州。北宋废。北周保定二年(562年)置,治今陕西省佳县西北。为开光郡治。后属抚宁郡。隋开皇三年(5
①一名九猴山、筋山。在今福建龙岩市北,筋溪出此。《元丰九域志》卷9漳州:龙岩县有筋山。《方舆纪要》卷99漳州府龙岩县“天宫山”条下:“又九侯山,在县北三十里,高入云汉,广袤数十里,九峰列峙,尊若公侯,
明永乐九年(1411)筑。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南。《清一统志·大同府》:怀仁堡“在大同县西南八十里, 周三百五十五丈八尺,濠深一丈七尺”。明永乐九年(1411年)置,在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南。属大同府。清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