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贵州雷山县东南。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9丹江通判:“牛皮箐在城东南, 自厅属南亘古州、八寨、都江地界, 迤逦数百余里, 复嶂萦纡,深林蒙密,雾雨阴翳,蛇虎交行,从古人迹未至。”《明史·贵州土司传》
即今广东和平县西北之和平河及县南之浰江。《方舆纪要》 卷103和平县 “镇水” 条内: 镇水“又东南合和平水,即浰水也”。
①南齐置,属越州。治所在兴昌县 (今广西玉林市西南)。隋废。②唐天宝元年 (742) 改牢州置,治所在南流县(今广西玉林市)。辖境相当今广西玉林市东部、南部之地。乾元元年 (758) 复改为牢州。(1
亦作上甲郡。南朝梁置,治所在上甲县(今湖北郧西县西南夹河镇)。北周辖境相当今陕西洵阳、白河二县及湖北郧西县部分地。隋开皇初废。即“上甲郡”。
①北宋置,属南充县。在今四川南充市西南一百三十里安福镇。②即今江西宁都县北四十五里安福乡。明嘉靖《赣州府志》卷5:宁都县有安福市。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0宁都州图:北有安福墟。③即今湖北枝江县西北
即龙潭县。治所在今广东阳春市东北。《旧唐书·地理志》 铜陵县: “宋立泷潭县。隋改为铜陵。”
泛指黄海、东海的近海地区。以在大海之右(西),故名。元置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治婺州路(今浙江金华市)。明置海右道,治济南府 (治今山东济南市)。泛指黄海、东海的近海地区,以其在大海之右(西),故名。
即今河北滦县西北六十五里麻湾坨乡。光绪 《滦州志》 全图: 县西北有麻湾坨。
亦名南州津。在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采石矶江口。《梁书·侯景传》: 太清二年 (548) 侯景反,“乃自采石济,马数百匹,兵千人,京师不之觉”。南宋绍兴三十一年 (1161),虞允文大败金主完颜亮军于此渡
即笮桥。又名夷星桥。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南河上。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益州西南两江有七桥,“西上曰夷里桥,亦曰笮桥”。《寰宇记》卷72益州华阳县:“笮桥去州西四里。亦名夷里桥。”即“笮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