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又名清原。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稷山县东南。《左传》: 宣公十三年 (前596),“秋,赤狄伐晋,及清”。杜预注: “清,一名清原。”

②春秋时齐地。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左传》:哀公十一年 (前484),“国书、高无邳帅师伐我,及清”。杜注: “齐地,济北卢县东有清亭。” 《方舆纪要》 卷31称 “以清水所经而名”。

③春秋时卫地。在今山东东阿县西南。《春秋》:隐公四年 (前719),“夏,公及宋公遇于清”。杜注“清,卫邑。济北东阿县有清亭”。

④春秋时齐邑。在今山东聊城市西南。《左传》:成公十七年 (前574),齐 “使国胜告难于晋,待命于清”。即此。

⑤春秋时郑邑。在今河南中牟县西。《诗经·郑风·清人》: “清人在彭。” 即此。


古邑名。(1)春秋卫邑。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南东阿旧治西。《春秋》隐公四年(前719年):“公及宋公遇于清。”即此。(2)又名清原。春秋晋邑。在今山西省稷山县东南。《左传》宣公十三年(前596年):“赤狄伐晋,及清。”参见“清原”。(3)春秋齐邑。在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左传》成公十七年(前574年):齐“使国胜告难于晋,待命于清”。(4)春秋齐邑。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东南。《左传》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齐“帅师伐我,及清”,即此。(5)春秋郑邑。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南。


猜你喜欢

  • 莲花砦山

    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五十里。《方舆纪要》 卷14曲阳县: 莲花砦山 “大山居中,峰峦九出,状如莲花。周回峻绝,惟一径可通,中为空谷。其下临水,深不可测。昔人于此避兵,因以砦名”。

  • 谅山府

    明永乐五年 (1407) 属交趾布政司。治所在今越南谅山县一带。辖境相当今越南谅山、高平二省地。宣德二年 (1427) 以后地入安南。

  • 沂水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改东安县置,属莒州。治所即今山东沂水县。大业初属琅邪郡。唐属沂州。金改属莒州。明隶青州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属沂州府。民国初属山东济宁道。1925年属琅玡道。1928年直

  • 里社堤

    在今湖北潜江市南。《方舆纪要》卷77潜江县:里社堤“在县南。有里社穴,西南通江陵之漕河。宋乾道七年湖北漕臣李焘修潜江里社堤,是也”。

  • 断杉汛

    即今贵州惠水县西南八十一里断杉镇。清有千总驻防。

  • 亦名犬丘。春秋时卫邑。战国时属魏。在今山东曹县北句阳店。《春秋》: 隐公八年 (前715),“宋公、卫侯遇于垂”。杜注: “济阴句阳县东北有垂亭。”一说在今鄄城县东南十五里。古邑名。春秋卫邑。战国属魏

  • 天门寺

    在今安徽萧县东南四十里天门山口。元至元中建。明宣德年间(1426—1435)重修。原有殿宇在抗日战争时被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修二十余间。四周古木参天,苍翠葱郁。层峦起伏,怪石嶙峋,若虎若牛,若马

  • 彰武县

    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以养息牧场垦地置,属新民府。治所在横道子 (今辽宁彰武县)。民国 《彰武县志》 卷1: “以地在彰武台门外,故取名彰武县。” 民国初属奉天辽沈道,后改属洮昌道。1929年

  • 银窝沟

    即今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东南四十五里银窝湾满族自治乡。民国熊知白 《东北县治纪要》 热河省围场县: “县属银窝沟,距县市三十里。户数一百,人口七百五十,内商家二十户。有公安分局,邮政局,小学校。”

  • 桑洲岭

    在今浙江宁海县西南桑洲镇。《方舆纪要》 卷92宁海县: 桑洲岭在 “县西六十里。有桑洲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