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

在今甘肃永靖县西南七十里黄河北岸。十六国西秦依天然岩洞开凿而成。《水经·河水注》: “河水又东北,会两川,右合二水,参差夹岸连壤,负险相望。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峰之上, 立石数百丈, 亭亭桀竖, 竞势争高, 远望㠁㠁,若攒图托霄上。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悬崖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故 《秦州记》曰: ‘河峡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书五卷。亮南安人也。’” 现存窟龛一百八十三个,造像近八百身,分石雕、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种,壁画约九百平方米。炳灵寺是藏语的译音,意为 “十万佛”。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甘肃省永靖县西约50千米、黄河北岸积石山中。炳灵寺旧名龙兴寺,又名灵岩寺。炳灵为藏语“千佛”或“十万佛”之意。有上寺、下寺、洞沟、佛爷台等处。以下寺最为壮观,窟龛造像凿于大寺沟右侧峭壁上,长2千米,上下4层,高低错落,幢盖纵横,濒临黄河,气势庄严。现保存西秦、北魏、北周、隋、唐至明清各代窟龛183个(窟34个,龛149个),大小石雕佛像694尊,泥塑82尊,壁画900平方米。塑像高者27米,小者20余厘米。另有石雕方塔1座、泥塔4座。唐代作品约占三分之二,艺术造诣精湛,造型丰满潇洒,富有朝气和生命力。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称:“河峡崖旁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现编号169窟即唐述窟,内有精美的西秦造像,刚健挺拔,栩栩如生。壁画中神人衣袂飘逸,色泽绚丽,构图古雅,画上有“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的造像题铭。是全国石窟中迄今发现最早的题记。1967年兴建刘家峡水库时,在窟前修筑防水大坝,坝前波光潋滟,坝后岩窟崔嵬。寺与水库相连,乘游艇从刘家峡水库大坝西行,可直达窟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炳 灵 寺 石 窟


猜你喜欢

  • 天生港

    ①在今江苏靖江市南十里,长江北岸炮台圩。长江自泰兴市东南而来,过此折向东北,形势险要,江面亦最窄。旧设有炮台防守,与江南岸江阴黄田港炮台遥相对应,相距仅六里余,为江路咽喉。②即今江苏南通市西长江滨之天

  • 期城郡

    北魏孝昌中置,属襄州。治所在西舞阳县(今河南舞钢市西)。隋开皇初废。北魏孝昌中置,治西舞阳县(东魏改为临舞县,今泌阳县西北)。辖境约相当今河南省舞钢市及泌阳县东北部、舞阳县西南部。属襄州。东魏、北周属

  • 苇冲寨

    在今湖南吉首市西南,乾州西南六十里。山势险峻,径路崎岖,苗民屡凭险为固。清严如熤《苗疆险要考》谓“乾隆初年,苇冲苗尝出劫高岩河粮船即此”。

  • 刊沐涟河

    即今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北之根河。《元秘史》作刊沐涟河。

  • 夹谷山

    亦名夹山。在今江苏赣榆县西北。《寰宇记》卷22谓《左传》所载“公会齐侯于夹谷”,即此。《清一统志·海州》:夹谷山“在赣榆县西四十里……《旧志》:有数峰环列,当面一峰尤峻,深谷夹其中,委蛇横亘,谷之北,

  • 如拉

    或作藏如拉。西藏吐蕃王朝(约629—842)古地区名。公元7世纪初吐蕃王朝建立后,将全境划分为乌如、要如、叶如、如拉等四个军政区域,即乌思藏四如。如拉是藏文音译,意为“分支翼(部)”,其区域东至姜尼扎

  • 长平观

    一作长平馆。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南。

  • 汧水

    一作汧川。即今陕西西部渭河支流千河。《汉书·地理志》 右扶风汧县:“汧水出汧县之蒲谷乡弦中谷,决为弦蒲薮。”《尔雅·释水》:“水决之泽为汧。汧之为名,实兼斯义。”《水经·渭水注》:汧水“有二源:一水出

  • 西宁县

    ①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分临汝县置,属临川郡。治所在今江西崇仁县南六十三里。因西宁水得名。西晋末废。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复置,属巴山郡。隋开皇九年(589)废入崇仁县。②东晋成帝时置,属西平郡。

  • 木剌夷国

    即木乃奚。在今伊朗北部里海南岸。《元史·太祖纪》:十七年(1222)春,拖雷“还经木剌夷国,大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