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连江县

连江县

①南朝梁置,为连江郡治。治所在今广东电白县东电城镇东。隋开皇九年(589)属高州。大业初属高凉郡。唐武德六年(623)属高州。开元五年(717)改为保安县。

②唐武德六年(623)改温麻县置,属泉州。治所即今福建连江县。明《寰宇通志》卷45福州府:连江“在连江县治南,东流入海。县名连江以此”。五代闽属长乐府。宋属福州。元属福州路。明、清属福州府。1913年属福建东路道。1914年属闽海道。1928年直属福建省。


(1)古县名。南朝梁置,治今广东省电白县电城镇东。为连江郡治。隋属高凉郡。唐属高州。开元五年(717年)改名保安县。(2)今县名。在福建省东部沿海,东北临罗源湾。属福州市。面积 1191 平方千米。人口61.3万。辖17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凤城镇。汉为冶县地,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分置温麻县。隋开皇九年(589年)省入原丰县,十二年改原丰县名闽县。唐武德六年(623年)析闽县地复置温麻县;同年改名连江县,治今址。以江得名,属泉州。《寰宇通志》:福州连江“在连江县治南,东流入海,县名连江以此”。景云二年(711年)属闽州。开元十三年(725年)属福州。五代唐长兴四年(933年)属长乐府;汉乾祐元年(948年)属福州。宋仍属福州。元属福州路。明、清属福州府。1913年废府,属东路道。1914年属闽海道,1928年直属省。1949年属第四专区,1950年属闽侯专区,1956年属福安专区,1959年又属闽侯专区。1962年属福州市。1963年再属闽侯专区,1970年属福安专区。1971年属宁德地区。1983年属福州市。地处闽东山地东北部。鳌江自西北入境折向东流注入海湾。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稻、甘薯等。海产黄鱼、带鱼、毛虾。滩涂养殖海带、紫菜、蛏、蛎、蛤。工业有食品、水产加工等。福分(福鼎)、福北公路经此。有琯头、黄岐等港口。名胜古迹有青芝山、宝林寺。纪念地有1934年透堡农民武装暴动遗址及马鼻、官坂等革命根据地。为郑思肖、陈第及黄花岗九烈士故里。


猜你喜欢

  • 陕甘省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保安县(今志丹县) 吴起镇。11 月,中央决定撤销陕甘晋省,将陕甘边区扩建为陕甘省,省府驻甘泉县西北下寺湾。后迁鄜县套洞原及吴起镇。辖甘洛、鄜县、宜川、甘泉、肤施、中宜

  • 东馆驿

    明置,在今湖北麻城市东。《方舆纪要》卷76麻城县:东馆驿“在县东。今废”。

  • 广州通海夷道

    唐时中国通西亚和非洲东部的道路名。附见《新唐书·地理志》,系根据贾耽所记从边州入四夷道路转载。主要道路有二:(1)由广州经由越南中部、南部沿海地区和附近岛屿,渡新加坡海峡,过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尼科巴

  • 苏夷县

    即苏示县。《旧唐书·地理志》 嶲州苏祁:“汉苏夷县,属越嶲郡。后周平南夷,于故城复置。”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北六十里礼州镇。

  • 斫 (斮) 胫河

    又称阳河。即今河南淇县南折胫河。源出今河南淇县西北二里太和泉,东南流入淇水。《尚书·泰誓下》: 商王受 (纣) “斫朝涉之胫”。《传》: “冬月见朝涉水者,谓其胫耐寒,斩而视之。”《水经·淇水注》:

  • 钳川县

    西魏废帝二年 (553) 置,为钳川郡治。治所在今四川南坪县西北一百三十里。《元和志》 卷22: 钳川县 “因山为名”。后属尚安郡。隋属同昌郡。唐属扶州。唐末废。古县名。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置,治

  • 慨口城

    即昌邑城。在今江西新建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昌邑东游塘。《续汉书 ·郡国志》 刘昭注: 海昏侯国 “在昌邑城。《豫章记》 曰: 城东十三里,县列江边,名慨口,出豫章大江之口也。昌邑王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

  • 孛罗城

    或称不剌、怕剌、普剌。宋、金时为西辽属地。在今新疆博乐市附近。元刘郁《西使记》:“西南行过孛罗城,所种皆麦稻。……城居肆囿间错,土屋窗户皆琉璃。”元属察合台汗国。见刘郁《西使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盖竹

    即今福建建阳县东盖竹。《三国志·吴书·贺齐传》: 建安八年 (203),“吴五六千户别屯大潭,邹临六千户别屯盖竹,同出馀干”。《资治通鉴》: 五代晋齐王开运元年 (944),南唐将查文徽击建州,“自建

  • 乌氏县

    又作阏氏、焉氏。本乌氏戎地,战国秦惠王置县,属北地郡。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史记·货殖列传》:乌氏倮畜牧,“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西汉属安定郡。东汉改为乌枝县。西晋复名乌氏县。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