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城
在今河北蠡县东北四十里北郭丹乡。《新定九域志》 卷2永宁军: 郭丹城,“ 《图经》云: 契丹相持,筑此城,后于此约和,至今名为和城”。
在今河北蠡县东北四十里北郭丹乡。《新定九域志》 卷2永宁军: 郭丹城,“ 《图经》云: 契丹相持,筑此城,后于此约和,至今名为和城”。
在今贵州黎平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21黎平府洪州泊里长官司:洒洞山“在司 (今洪州镇)西南。下有泉,曰洒洞泉,亦名神泉。明初俞海克蛮贼于此”。
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三十五里。《宋史·吴玠传》: 南宋绍兴元年 (1131),“金将没立自凤翔,别将乌鲁折合自阶、成出散关,约日会和尚原”。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 卷322: “和尚原,在大散关之东,距
在今广西藤县城北流河畔。宋初建于东山山麓,后迁今址。《舆地纪胜》 卷109藤州: 浮金堂“在镡津县 (今藤县) 衙东山”。宋苏轼被贬儋州 (治今海南儋州市西北中和镇),获赦北归,从北流乘木筏至镡津县
①北周置,为洮河郡治。治所在今青海贵德县南。隋开皇初并入河津县。②隋仁寿元年 (601) 改广恩县置,属旭州。治所在今碌曲县东双岔乡。大业初改名洮阳县。隋仁寿元年(601年)改洮阳县置,治今甘肃省碌曲
一名博陵。春秋时齐邑。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北肖王庄乡西南王菜瓜村西二里。《战国策·齐一》: 张仪说齐王曰,“悉赵涉河关,指博关”。又,同书 《赵策二》: 苏秦曰,“赵涉河漳博关”,皆指此。
在今四川高县东南。清同治《高县志》卷11:“大寺顶即中腹寺后山。由寺后斜上,山路崎岖,羊肠一线,上有擦耳岩, 尤为奇险。”同治元年(1862),李永和义军与民团激战于此。
即今贵州六枝特区西北六枝乡。旧属郎岱县,有千总驻防。
1949年7月由江陵县沙市镇置,治沙市(今湖北荆沙市驻地沙市)。1994年撤销,并入荆沙市。旧市名。1949年由江陵县析置,治今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1994年与江陵县合置荆沙市(1996年改名荆州市)
北宋置,属繁畤县。在今山西繁峙县东北七十里义兴寨村。
又名维亭或唯亭。即今江苏吴县东三十里唯亭镇。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卷8引《吴地记》:“阖闾十年,东夷侵逼吴境,下营于此,因名之。”后转音为唯亭,镇以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