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
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堽城镇。《春秋》: 哀公八年 (前487),“齐人取讙及阐”。杜注: “阐在东平刚县北。” 《汉书·地理志》 泰山郡刚县下注: “故阐。莽曰柔。应劭曰: 《春秋》 ‘秋取酄及阐’, 今阐亭是也。” 《公羊传》 作。
古邑名。又作。春秋鲁邑。在今山东省宁阳县西北。《春秋》哀公八年(前487年):“齐人取灌及阐”,即此。
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堽城镇。《春秋》: 哀公八年 (前487),“齐人取讙及阐”。杜注: “阐在东平刚县北。” 《汉书·地理志》 泰山郡刚县下注: “故阐。莽曰柔。应劭曰: 《春秋》 ‘秋取酄及阐’, 今阐亭是也。” 《公羊传》 作。
古邑名。又作。春秋鲁邑。在今山东省宁阳县西北。《春秋》哀公八年(前487年):“齐人取灌及阐”,即此。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 )置, 属合浦郡。治所在今广西浦北县南旧州村。东汉为合浦郡治。唐为廉州治。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废入石康县。咸平元年(998)复置,移治今合浦县(廉州镇)。元为廉州路治。明
又称白山。在今河北沽源县南。《方舆纪要》卷18万全都司开平卫:白庙儿山“在卫东北境,边人谓之三间房,又名插汉根儿, 乃蓟宣通路,滦河经其北”。
即今江苏武进县北之澡港河。《宋史·河渠七》:南宋淳熙九年(1182),知常州章冲奏:“其西曰灶子港、孟渎、泰伯渎、烈塘……皆古人开导以为溉田,无穷之利也。”
即今新疆乌恰县东北之苏约克 (恰克马河)。《清一统志 · 喀什噶尔 》: 博罗和硕河“在喀什噶尔东北,玉斯屯阿喇图什西南二十里。源出西北山中,东南流过阿喇图什而止,不通大河”。
隋大业十一年 (615) 招慰生僚置,属眉山郡。治所在今四川峨眉山市东南四十里。《元和志》卷31绥山县: “招慰生僚,立以为县,因山为名。”唐武德元年 (618) 属嘉州,天宝元年 (742) 属犍为
①《尚书·禹贡》 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其说有三:(1)胡渭认为是指台湾土著先民,即东鳀人。(2)清末民国初杨守敬谓指琉球、吕宋岛诸地。(3)清光绪《定海厅志》以为是指东南沿海越族,今舟山群岛
①北魏孝昌二年(526)置,治所在邯川城(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南黄河北岸)。西魏于此置浇河郡。北周属洮河郡。隋开皇初废。②唐天宝元年(742)改化成县置,为宁塞郡治。治所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南六
唐兴元元年(784)改梁州置,治所在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市东)。辖境相当今陕西汉中市及南郑、勉县、城固等县地。南宋嘉定二年(1209)随南郑县移治今汉中市。元改兴元路。明洪武三年(1370)复改兴元府。
即今新疆策勒县。《清一统志·和阗》:齐尔拉村 “旧对音作齐喇,又作策勒,作努喇”。1919年置县佐于此。1929年改置策勒县。民国曾问吾 《中国经营西域史》 记载: 1912年6月在此发生轰动中外的抗
亦作神囷山。在今河北磁县西四十里。《山海经·北山经》: “神囷之山,其上有文石,……滏水出焉。” 《明史·地理志》 磁州: “西北有神麇山,滏水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