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台山
在今湖南益阳市东南二里。《明一统志》卷63长沙府:龟台山“山形似龟。相传吴鲁肃驻兵于此”。
在今湖南益阳市东南二里。《明一统志》卷63长沙府:龟台山“山形似龟。相传吴鲁肃驻兵于此”。
即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南红崖子沟。《水经·河水注》: “湟水又东,左合宜春水。水出东北宜春溪,西南流至安夷城,南入湟水。”
亦名玳堰头村。即今浙江衢县北玳堰乡。清嘉庆《西安县志》卷9:城北九十里有大堰村。
在今北京市通县东南张家湾南、漷县镇西一带。《辽史·地理志》:“辽每季春,弋猎于延芳淀……延芳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聚,夏秋多菱芡。”清光绪《通州志》卷2:延芳淀,“《旧志》云在州南漷县西十里。……近南
即今山东招远市之界河。《方舆纪要》卷36招远县“原疃河”条下:“《志》云,东良河源出莱阳县(今莱阳市)西北八十里之芝山,流入界。又平南河出莱阳县西北七十里至下山,北流七十里,合东良河,与原疃河并流入海
北魏平城宫殿。在今山西大同市北。《魏书·高祖纪》 载: 太和十二年 (488) 九月,“起宣文堂、经武殿”。《资治通鉴》: 南朝齐永明十一年(北魏太和十七年,493),“魏主大会公卿于经武殿,以议南伐
一作舒龙。西周、春秋群舒之一。偃姓。在今安徽舒城县西南。《汉书·地理志》 庐江郡有舒城县。应劭曰:“群舒之邑。”古国名。又作舒龙。西周、春秋群舒之一。偃姓。在今安徽省舒城县西南。《汉书·地理志》:庐江
即今江西玉山县西北童坊乡。《清一统志·广信府二》: 童家坊“在玉山县西北六十里。地接徽、饶”。
秦置,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乾县东十里好畤村。西汉属右扶风。东汉末废。西晋元康中复置,属扶风郡。移治今好畤村东南二里。北魏为扶风郡治。北周建德二年(574)省入漠西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漠西县为好
元分冻州置,属太平路。治所在今广西龙州县西北洞埠村。后与下冻州合为上下冻州。
元元贞元年(1295)升太和县置,属吉安路。治所即今江西泰和县。明洪武初复降为县,改名泰和县。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太和县置,治今江西省泰和县。属吉安路。辖今江西省泰和县地。明初降为县,并改名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