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郎将

中郎将

官名。秦、西汉为中郎长官,秩比二千石,隶郎中令 (光禄勋)。职掌宫禁宿卫,随行护驾,协助郎中令 (光禄勋) 考核选拔郎官及从官,亦常奉诏出使,职位清要。后又专设五官、左、右中郎将分领中郎、常侍侍郎,谒者。期门(虎贲)、羽林郎等禁卫军亦专设中郎将统领。其职多由外戚及亲近官员担任,加中朝官号。东汉省并郎署,中郎、侍郎、郎中悉归五官、左、右三署,作为后备官员。五官、左、右中郎将仍隶光禄勋,职掌训练考核选拔郎官。宫禁宿卫侍从之职归虎贲、羽林中郎将。别设使匈奴中郎将管理南匈奴事务。亦有单称中郎将者。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置诸名号中郎将为统兵将领,遂成为次于将军、高于校尉的统兵武职名称,品秩高低不等,其东、南、西、北四中郎将职位尤重,高于一般杂号将军。唐高祖武德七年 (624) 改左、右卫的三卫五府、诸卫翊府、太子诸率府的三卫三府诸内府长官骠骑将军为中郎将,各领禁卫府兵,统校尉、旅帅、亲卫、勋卫等官。诸卫所置正四品下,诸率所置从四品上。高宗永徽三年 (652) 改名旅贲郎,旋复旧。宋朝环卫官中左右金吾卫、左右卫、左右千牛卫亦置,位次将军,高于郎将,无职事、无定员,仅为武臣赠典、武臣责降散官及安置武职闲散人员,或除拜宗室、外戚。参见有关各条。


官名。秦置,汉因之。西汉时皇帝的侍卫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帅侍卫,皆秩二千石,位低于将军。平帝时又置虎贲中郎将。东汉沿置,又增置东西南北四中郎将、羽林中郎将、使匈奴中郎将;建安以后,地方割据,自相署置,多名中郎将。其后,魏、晋、宋、齐、梁、陈等皆沿置。唐代各卫府也置中郎将,正四品下。宋代也有中郎将。均掌执戟值班、宿卫侍从、守护殿门、出充车骑之诸郎。五官中朗将,掌五官郎;左中郎将,掌左署郎;右中郎将,掌右署郎;虎贲中郎将,掌虎贲郎;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后汉书·百官二》、《新唐书·百官四上·十六卫·亲卫之府》、《宋史·职官六·环卫官》、《通典·职官十一·中郎将》。

猜你喜欢

  • 斥候

    官名,春秋时即有此官,掌侦察或守候的小官。“斥”是“远”的意思,“候”是“侦察”的意思。《左传·襄公十一年》:“赦郑囚,皆礼而归之;纳斥候,禁侵掠。”《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

  • 小膳部上士、下士

    官名。见“膳部中大夫”。

  • 兼假

    官制用语。官无正职,由职位较低的官代理此职称“兼假”。“兼假”,或“假兼”也称“摄”,又称“假摄”。

  • 左辖

    元朝中书省、尚书省左丞的别称。左丞的别称。尚书左右丞掌尚书省事,故称左丞为左辖。《周书·韦瑱传》:“瑱明察有干局,再居左辖,时论荣之。”唐杜甫《赠韦左丞丈济》诗:“左辖频虚位,今年得旧儒。”

  • 臣智

    官名,汉时韩国置,为部族长官。《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韩在带方之南……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各有长帅,大者自名为臣智,其次为邑借。”“景初中,明帝……定二郡,诸韩国臣智加

  • 右庶子

    官名。隋朝置,为太子典书坊长官,员二人,正四品。唐高宗龙朔二年 (662) 改典书坊为右春坊,右庶子为右中护。咸亨元年 (670) 复旧。睿宗景云二年 (711) 再改典书坊为右春坊,以其比中书令,置

  • 兵备札萨克

    见“札萨克”。

  • 守陵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置,北周沿置。春官府夏采下大夫属官,每陵员一人,掌所在皇帝陵墓的守卫、清扫、修缮等事务,下设守陵中士以佐其职。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罢。

  • 右酒

    官名。战国置。掌周王室酒政。《增订洛阳金村古墓聚英》第四五图·1银俑刻铭:“右受”,“中府,右酒”。

  • 翊府

    军府名。即翊卫之府。参见“翊卫”。① 隋朝左、右卫置,分为左翊一开府、二开府、三开府、四开府,各领开府府(骠骑府)、仪同府(车骑府),是为内府。唐朝十二卫皆置,左右卫领翊一、翊二两府,左右骁卫、武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