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元帅

大元帅

官名。掌管军队,为全军统帅。辽以太子或亲王统帅军队,设天下兵马大元帅、副元帅。又以大臣统管军马之政,有大元帅、副元帅。清朝以皇帝为海陆军大元帅;民国以大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并在总统府设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为全国陆海军最高指挥机关。民国十二年,广东政府推孙中山为大元帅。民国政府建立,以民国政府主席兼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废大元。参看《辽史·百官志二》。


武官名。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八月,始以秦王从荣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宋不常置,靖康中以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以抵御金兵。辽北面军官中亦有大元帅之官,掌征讨。以太子、亲王充任者称天下兵马大元帅,有副元帅佐之;以大臣充任者称大元帅,亦设副元帅以佐之。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规定大总统兼陆海军大元帅,袁世凯任大总统时并于总统府内设有陆海军大元帅统帅办事处。护法运动时非常国会选出大元帅一人领导军政府,具有国家元首身份。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三月孙中山回粤后以大元帅名义统率各军,成立大本营,设置行政各部处理政务。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六月,张作霖为北京军政府的首脑, 自称“陆海军大元帅”。参见“元帅”、“都元帅”。

猜你喜欢

  • 同知审官院事

    官名。金署,为审官院副长官,从四品,位在知院下,与知院共掌奏驳除授失当事。见《金史·百官一·审官院》。

  • 散参

    无固定职务而预朝参得散官。《隋书·李德林传》:“因出为湖州刺史,德林拜谢曰:臣不敢复望内史令,请预散参。”

  • 绥远城将军

    官名。为清代八旗驻防将军之一,驻绥远城(在归化城东北五里,今属呼和浩特市)。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裁撤归化城都统,将其所掌土默特二旗之旗务划归绥远城将军。蒙古土默特部分为左右翼两旗,与民人散处

  • 男爵

    爵名。为五等爵公侯伯子男的最低一级。

  • 驱使官

    吏职名。 或作駈使官。 唐朝左右神策军、藩镇使府置,供派遣役使。五代后唐进奏院有台巡驱使官。宋朝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学士院、御史台、少府监、将作监、金吾街仗司皆置,掌传递公文,操办杂事。流外官名。

  • 令公

    ① 尚书令的尊称。《宋书·孔琳之传》: 尚书令省事倪宗云: “中丞何得行凶,敢录令公人。” ②中书令的尊称。《魏书·高允传》: 允为中书令,“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隋唐以来,遂为习称。

  • 营构明堂大都督

    官名。北魏置。主持明堂的营建事务。清河王元怿以太傅兼任。见《北齐书·李元忠传》。

  • 减年

    官制用语。宋朝磨勘制度的一项规定。凡官员磨勘转官,皆有规定年限,如须四考或五考,若获朝廷特恩,得以减少一定年数,发给公据以资证明,称减年。实任年数加减年达到规定磨勘年限,即可提前转官。

  • 管理钦天监事王大臣

    官名。清朝管理钦天监事务最高长官。乾隆十年(1745)设,特简。总领监务。钦天监原属礼部,至此,始为独立机构。官名。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设,地位在钦天监监正之上。参见“钦天监”。

  • 肇州招讨司

    官署名。金朝地方置,掌招抚、征讨等事。宣宗贞祐二年(1214)置于会宁府肇州。设使领司事,并兼本州事,秩正三品。参见“招讨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