曜武将军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三品下,二十三年改为四品。
武官名。北魏设置,用以褒赏勋庸,秩正四品下。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三品下,二十三年改为四品。
武官名。北魏设置,用以褒赏勋庸,秩正四品下。
宋代对翰林学士院的别称。见“翰林学士院”。
宫廷作坊名。清置,属内务府广储司。掌染洗各种皮、帽、棉布、绸缎。设司匠、领催六人,匠役五十人。
即俸禄,官吏的“工资”,汉朝制度是,一半给钱,一半给谷。《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有布被,此诈也。”《后汉书·百官五》:“百官受奉例:大将军、三公奉,月(谷)三百五十
清朝皇族的女儿称“格格”,意为“小姐”,其封爵等级有五:1、郡主,2、县主,3、郡君,4、县君,5、乡君。不入五等爵的称“宗女”。见《清史稿·职官一·宗人府》,参看“格格”条。
清朝军机大臣的正式名称之一。见“军机大臣”。
文书名。清朝敕书之一种。
官名。元奎章阁学士院所属,为低级事务官。
官署名。北洋政府时期以北京为首都,初期首都行政长官仍沿清制置顺天府尹,惟将顺天府衙署改称顺天府尹公署。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十月四日公布《京兆尹官制》,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作为特别行政区域,相当于
官制用语。宋朝授予官员差遣的一种方式。即吏部四选按照窠阙,注授官员差遣。是官员获得差遣的主要途径。宋代授予官员差遣的方式之一。由吏部四选按照窠阙拟注六品以下文武官员。是官员获得差遣的主要途径。
官名。明洪武十三年(1380)置,正四品,同年即罢。详见“左侍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