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鱼袋

鱼袋

官员服饰。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定制,五品以上官随身佩鱼符,以明贵贱,应征召。其制左二右一,太子用玉,亲王用金,百官用铜,皆题姓名于符,并以袋盛之,故谓鱼袋。咸亨三年(672)规定,三品以上其袋饰以金,称金鱼袋,五品以上饰以银,称银鱼袋。玄宗开元(713—741)以后,赐服绯、紫者例赐鱼袋,故有赐绯鱼袋、赐紫金鱼袋之说。其都督、刺史及二品以上散官、五品以上致仕官、检校官、试官、内供奉等,亦皆赐佩。宋初其制多缺,太宗雍熙元年(984),始赐内外升朝文武官,衣紫服者饰以金,衣绯服者饰以银。亲王及武官内职将校皆不佩。金朝唯皇太子佩玉双鱼袋。


高级官员的佩饰。其制始于唐,《新唐书·车服志》说:“随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左二右一,左者进内,右者随身。皇太子以玉契召,勘合乃赴。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某位姓名。官有二者加左右,皆盛以鱼袋,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刻姓名者去官纳之, 不刻者传佩相付。”开元中,许致仕者佩鱼终身。此后凡百官赏绯、紫必兼鱼袋,谓之章服。武后时一度改鱼为龟,中宗时复改为鱼。宋沿唐鱼袋之制,以金银饰为鱼形,公服则系于带而垂于后,以明贵贱,不再如唐制兼有符契的作用。

猜你喜欢

  • 参议得失

    官名。唐初承隋制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为宰相,又以他官参与其间,太宗时曾有参议朝政、参预朝政等名义,《新唐书·百官志一》说:“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 苜蓿园提领

    官名。元上林署所属有苜蓿园,掌种苜蓿,以饲马驼膳羊。以提领三人主管。

  • 太仓少卿

    官名。北魏置。《魏书·官氏志》:“(孝文帝太和十五年)又置司空、主客、太仓、库部、都牧、太乐、虞曹、宫舆、复育少卿官。”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三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载。

  • 奏

    官吏向皇帝陈事议政的表奏。 汉朝以此作为选拔官吏的项目。《后汉书·胡广传》: “诸生试章句,文吏试奏。 ”

  • 衙推

    官名。唐、五代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府各置一员,位催官、巡官之下。官名。唐代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的属官中有衙推,刺史领军使时也置衙推,另外,州有州衙推,军府有军衙推。见《新唐书·百官四下》。

  • 修造司

    官署名。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置,掌京城营缮及畿县屯兵营舍修葺之事。淳化三年(992)分左右两厢,隶东西八作司。五年,复分出为独立机构,以诸司使及内侍提举。真宗咸平元年(998),以都大店宅务

  • 司市

    ①官名。《周官》地官之属,掌市之政令,度量禁令,为一市之长。新莽更名市令、市长置,职掌市场政令,正度量,息讼争,止奸商,管理集市贸易。时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掌商

  • 计相

    ①主管上计、计籍之官。西汉初,萧何为相国,以张苍明习天下图书计籍,任为计相、居相府主郡国上计事。②宋朝三司使别称。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前,以三司使总领天下财赋,其地位仅次于执政,故有此

  • 武贲中郎将

    即“虎贲中郎将”。唐朝人修史书时,因避讳改。官名。晋代沿置汉魏的虎贲中郎将,但改其名为武贲中郎将。虎贲郎则称为武贲郎。

  • 八百之令

    年俸八百石粮谷的行政长官的统称。战国秦置。《商君书·境内》:“八百之令,短兵八十。”一般指县令、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