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州大索桥
一名绳桥,古代又称为“笮”,是羌族传统的建筑艺术。因横跨威州(治今四川汶川)境内岷江与杂谷脑河交叉处,故名。相传始建于唐代,全长100余米,宽1.5米。桥两岸垒石为洞门,以二十四根木柱,系拳头粗大的竹绳,二十根为底,上铺木板,左右以竹绳为栏,跨越江上,以便交通往来。
一名绳桥,古代又称为“笮”,是羌族传统的建筑艺术。因横跨威州(治今四川汶川)境内岷江与杂谷脑河交叉处,故名。相传始建于唐代,全长100余米,宽1.5米。桥两岸垒石为洞门,以二十四根木柱,系拳头粗大的竹绳,二十根为底,上铺木板,左右以竹绳为栏,跨越江上,以便交通往来。
管形火器。清前期造,重型火炮。其炮身分为九节,每节粗细相同,一端刻阳螺纹,一端刻阴螺纹,各节旋合成炮身。炮重七百九十余斤,长五至七尺,载于四轮车上,车中立一半规立木以架炮并有铁柱夹持。装药一斤四两至一
①东汉都洛阳,因在西汉旧都长安之东,故称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又以建都地点代表这两个朝代,故又称西汉为西京,东汉为东京。张衡有《东京赋》。②北周大象元年(579)以洛阳为东京。隋文帝罢东京。炀帝即位
中石器时代遗址。1955年至1956年在陕西朝邑到大荔的沙丘一带发现十余处石器遗存,统称为沙苑遗址。典型遗物是细石器和石片石器,共存有石化较轻的兽骨,并有火烧痕迹。年代可能包括从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春秋吴邑。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北。《春秋》襄公五年(前568):“仲孙蔑、卫孙林父会吴于善道。”《公羊传》、《谷梁传》作“善稻”。秦置盱眙县。
官名。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改崇政院副使置,宋初因之,于枢密院置。详“枢密院”。
官名。东汉置羽林左、右监,秩六百石,属光禄勋。三国魏(一说西晋)省其左而置,掌宿卫送从。晋惟置羽林左监。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复置。齐、梁、陈及北魏、北齐沿置。西晋领营兵。南朝多以文职领此衔。北齐属
官名。隋代置,为内侍省内尚食局长官,员二人,正六品,以宦官充任。大业三年(607)罢。
624—705即武后。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高宗皇后,武周皇帝。公元690—705年在位。武士彟女。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年十四,为太宗才人。太宗死,入感业寺为尼。永徽初,高宗复召入宫,为昭仪。
①(1477—约1551) 明浙江黄岩(今台州)人,字宗贤、叔贤,号久庵、石龙。以祖荫入仕,历南京都察院经历、光禄少卿等,累迁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未受命,即罢归。爱好学问,师事王守仁,缔为姻亲。
清代贩卖私盐集团的各种首领之总称。如仗头、秤手、书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