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历史知识>蚕桑萃编

蚕桑萃编

书名。清卫杰撰。杰,蜀郡(治今四川成都)人。在保定蚕桑局任职期间撰写此书。十三卷。是一部较全面地总结概括蚕桑农政的农业参考书。包括:(一)“稽古”(历代诏制类、历代劝课类);(二)“桑政”(辨土类、辨水类、论耕类、桑种类、辨叶类、辨畦类、祷雨类、种椹类、辨栽类、移栽类、压插类、接博类、浇灌类、培壅类、耘锄类、修剪类、护桑类、治虫类、兼种类);(三)“蚕政”(蚕始类、蚕性类、蚕室类、蚕具类、蚕料类、蚕饲类、采叶类、审候类、易器类、留子类、浴子类、生蚁类、收蚁类、育蚁类、头眠类、 二眠类、三眠类、大眠类、上簇类、摘茧类);(四)“缫政”(缫茧类、缫具类、制茧类、煮丝类);(五)“纺政”(纺络类、纺器类、水纺类、旱纺类);(六)“染政”(染始类、染练类、料物类、色泽类);(七)“织政”(机具类、工艺类、经纬类、养樗蚕织粗细附、缎绸类);(八)“绵谱”(茧馀类、制绵类);(九)“线谱”(茧绒类、抽线类);(十)“花谱”(花卉类、花纹类);(十一)“图谱(一)”(桑器图类、蚕器图类、纺织器图类);(十二)“图谱(二)”(桑图咏类、蚕图咏类、纺织图咏类);(十三)“图谱(三)”(豳风图咏类、四时图咏类);卷首有“纶音”。该书较全面地记载了从栽桑养蚕到织染成布全过程的各工序,并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工艺,都分别予以描述、说明,对推广普及中国农桑技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 石炭场

    宋代太府寺所属机构。掌受纳并出卖石炭。

  • 扎由瓦

    元乌思藏宣慰司所辖万户之一。地在今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东南甲域河谷。

  • 子仪

    即“王子克”。

  • 妫塞

    古西域国名。见于《后汉书·西域传》。方位不明。《资治通鉴》卷四十四胡三省注:“妫塞国,塞种,临妫水而居者,因以为国名。”东汉初,其王杀莎车王贤使者,贤击灭之,立莎车国贵人驷鞬为妫塞王。唐时西域有妫塞都

  • 御厨

    官署名。北宋初年置,掌供奉御用膳食等事。设勾当官四人,以京朝官、诸司使副及内侍充任。辖有食手、兵校千余人。元丰改制,归隶膳部。后改隶光禄寺。崇宁二年(1103),并入太官局。南宋复分置,隶膳部。

  • 乌填囊

    见“乌秅”。

  • 书记长

    官名。清光绪三十年(1904)置,为新陆军职官。每军五人(不常置),每镇七人,每营一人,正六品。副军校充,奏补。掌经理文牍,由护军官等差遣。

  • 正奏名

    见“特奏名”。

  • 天历

    历(曆)①亦称太平新历。太平天国历法。冯云山创制,清咸丰二年(1852)由太平天国颁行。基本上采用阳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分为十二月,单月三十一日,双月三十日,不置闰年闰月,不计朔望。每月一节、一

  • 桂蠹

    汉代南方的一种特产。蠹为寄生在桂树上的虫,味辛,可蜜渍作为食物。南越王赵佗曾以此为贡品进献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