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渠
水渠名。在唐河北道相州安阳(今属河南)西二十里。咸亨三年(672)相州刺史李景开,引安阳水东流,溉村二十,又南流入广润陂,复东流入卫水。北宋至和中,韩琦判相州再浚之,并置水硙,改名千金渠。
水渠名。在唐河北道相州安阳(今属河南)西二十里。咸亨三年(672)相州刺史李景开,引安阳水东流,溉村二十,又南流入广润陂,复东流入卫水。北宋至和中,韩琦判相州再浚之,并置水硙,改名千金渠。
官名。汉朝县府掾属。或称五官掾,地位较高,祭祀时可排在功曹之前,兼有督邮之职,经常巡行乡下。两晋沿置。十六国、北朝时为高昌国县级主要僚属三纲之一,负责召催县属诸军吏和催办制造兵器等军务。南朝宋沿置,地
即“兀鲁兀”。
清代漕粮折征之一种。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应征漕粮中有三十六万余石永折征银,每石折征银五钱至八钱不等。其价银统归地丁银报解户部。
1471—1538明河间任丘(今属河北)人,字宗易,号序庵。弘治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正德中,历官侍读、右谕德。嘉靖十年(1531)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预机务,任首辅。卒于官。著有《南城召对
古国名。亦作狼牙须、郎边戍、凌牙斯。故地约在今马来半岛北大年一带。公元二世纪建国。据载其疆域东西三十日行,南北二十日行。崇信佛教。南朝梁天监十四年(515)遣使梁朝。梁武帝普通四年(523)、中大通三
中国历史上政府为供官员往来和文书传递的邮驿制度的通称。起源很早。战国时已有供邮驿所需的传舍。汉时各地有传舍,通路上置驿,有驿马、传车。又有邮亭供传递文书。宋时驿传有三等: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
官名。南朝梁天监七年(508)置,为八镇将军之一。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二十二班,只授予在京师任职之官。普通六年(525)改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三十二班。陈因之,拟二品,比秩中二千石。
官名。又称鋗人。春秋战国置。一说为宫中主洒扫之人,同中涓;一说为谒者,主通书谒出入之命,为亲近之官。秦汉之际称中涓。张楚农民政权亦置。
清代皇帝专用的车驾仪仗队之一。皇帝行幸于皇城时陈列之。其制,前列导迎乐,后为御仗、五色金龙小旗、五色龙纛,次为双龙黄团扇、龙伞等,再次为前引佩刀大臣和后扈佩刀大臣,皇帝步辇在中,其后为豹尾班侍卫、佩仪
即“华严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