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伏藏

伏藏

藏语称“朵儿”,意“埋藏地下之物”,实指埋藏于地下的经书。古代藏族僧人有将重要佛典和著作埋于地下、岩洞、古寺殿堂或梁柱下之俗,待多年后取出,公诸于世,视为珍宝。藏传佛教称之为“伏藏”。在藏族本教中亦有此举,故有“佛教伏藏”及“本教伏藏”之分。此类经典多为当代人所撰,托言前辈所为,加强其神密感。如《松赞干布遗训》(即《噶钦噶桂玛》)传为松赞干布所书,从大昭寺柱下掘出,故又称《柱间史》,实为后人所撰。又如《五部遗教》或《莲花生遗教》书中言为唐吐蕃时所著,但书末却涉及元朝蒙军入藏事,当为元代所著无疑。此类经典多与正史相合,或提供珍贵史料,不宜以“伪史”轻易否定。掘经书者称“朵儿顿”,意为“掘藏师”,有的家传专从此事。有的掘出经典多而珍贵者,被誉大掘藏师,如《五部遗教》等名著,书内即标名系德丹林巴所掘,多数藏学家推定此书实为此人所撰。藏史《贤者喜宴》有一专章,详载藏传佛教掘藏史。掘藏有“南部伏藏”与“北部伏藏”之分。以宁玛派者居多。其中名家有娘·尼玛约色及古如却吉旺秋,前者称“上部伏藏”,后者称“下部伏藏”。伏藏实际构成藏传佛教经典及著作中的一个专类。从《贤者喜宴》看,几乎分布藏区各地,而且有组织,有传承。“伏藏”埋藏地应视为古代藏传佛教的传播要地。

猜你喜欢

  • 早莫

    景颇语音译,意为“官家之婿”。旧时云南德宏景颇族社会中对“百姓”等级娶“官种”等级之女为妻者之称谓。从前在景颇族“山官制”社会中,人们被划分为“官种”、“百姓”、“奴隶”3个等级,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制

  • 差兴

    见“差地”(1761页)。

  • 合答

    见“哈答”(1630页)。

  • 中书令

    ①官名。汉代始置,行于曹魏,南北朝、隋、唐、辽、夏、金沿之。蒙古国时期,必阇赤(掌文书者)长或号中书令。太宗三年(1231),为适应对中原汉地统治的需要,将必阇赤机构称为中书省,必阇赤长耶律楚材称中书

  • 五路

    见“兀鲁”(107页)。

  • 十岑

    吐蕃官名。参见“十六地方官”(11页)。

  • 八白室

    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灵堂。亦称八白宫。南宋宝庆三年(1227),成吉思汗率乒征西夏、金途中,卒于六盘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南),遗体归葬于不儿罕哈勒敦山(今肯特山,一说葬于起辇谷)。为防止后人盗掘

  • 出连高胡

    晋代鲜卑出连部首领。见“出连”(567页)。

  • 长子主祭

    古代蒙古族习俗。蒙古旧俗,长子主祭,※幼子主丧。凡氏族长,一般由本氏族长支的长子担任,传统上执行祭祀之职,居于本氏族的领袖地位。其最贵者可获※别乞尊称。成吉思汗时因之,在他即汗位之后,曾授予巴阿邻氏长

  • 联豫驻藏奏稿

    书名。吴丰培主编。1册分3卷。原稿为抄本,存燕京大学图书馆,仅存其中3卷,后以满人著作和联豫之半部残稿,与燕大藏本互勘,先后衔接,加以整理,汰其无关藏政及例行公文,考其讹误,附温宗尧奏稿,罗长裿详文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