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差
旧时藏区差役名。藏语称“扎差”或“扎加”。又称喇嘛差。唐吐蕃时曾有过“三户养僧”或“七户养僧”制,即强制性令七户人家供养一名僧人的生活费用。未见强迫出家为僧的记载。大约清季中晚期,随着封建农奴制的没落,加重对农奴家庭的剥削,宗教负担也因之加重,在劳动力已严重缺乏情况下,仍强迫农奴多子女家庭,以支应差徭名义强迫派一子出家为僧,相传有的地区强迫凡有子之家均需送子入寺为僧。多子者多出,四子家庭第二、四子同时出家。以为制度。多有以此种僧差形式入寺为僧者,入寺实为寺院农奴,多从事苦役。解放后渐废。
旧时藏区差役名。藏语称“扎差”或“扎加”。又称喇嘛差。唐吐蕃时曾有过“三户养僧”或“七户养僧”制,即强制性令七户人家供养一名僧人的生活费用。未见强迫出家为僧的记载。大约清季中晚期,随着封建农奴制的没落,加重对农奴家庭的剥削,宗教负担也因之加重,在劳动力已严重缺乏情况下,仍强迫农奴多子女家庭,以支应差徭名义强迫派一子出家为僧,相传有的地区强迫凡有子之家均需送子入寺为僧。多子者多出,四子家庭第二、四子同时出家。以为制度。多有以此种僧差形式入寺为僧者,入寺实为寺院农奴,多从事苦役。解放后渐废。
见“拜苦卫”(1664页)。
见“失烈门”(590页)。
?—1876清代蒙古族王公。阿拉善旗人。博尔济吉特氏。阿拉善旗札萨克和硕亲王囊都布苏咙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受命袭父爵。咸丰二年(1852),以铁完库里和卓等窜扰天山南路卡伦,偕内外札萨克汗、
旧厅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西部大青山区。明为蒙古西土默特牧场。清隶山西归绥道。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其北境翁滚置,寄治归化城。1912年改县。产莜麦及马铃薯等,畜产、野生植物资源亦富。
见“狄后”(1104页)。
1856—1935近代金石书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名麐,字少夫,别署观津。江苏南京人。回族。幼家贫,弃学经商,自学金石书画鉴别之术,在上海经营古董,遍游华北、西北、华中、华南各地,广交文人雅士,与
书名。又名《伊犁事宜》。嘉庆(1796—1820)初年满洲镶红旗人永保纂修。内容主要分三部分:北路诸城总统,南路诸城总统和伊犁将军衙门所辖各营、处应办事宜。记事始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迄于乾隆六
见“亦攀丹”(872页)。
南北朝时期南襄城少数民族的总称。以城名为族称。分布在今湖北南漳地区。南齐建元二年(480),其首领秦远乘北魏攻齐,官军尽发,郡县无备之机,攻潼阳(今湖北潼水马良坪一带),杀县令焦文度,破临沮(今湖北当
元朝所设税收衙署。至元二十年(1283)设于甘州(今甘肃张掖)地区。主要负责征税和财赋转运。其长(官)从都省所定,以下则由王府差设。其所征税略低于一般地区。据《元史》载:税粮标准,甘州新括田土,旱地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