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吉尼吉舍

吉尼吉舍

彝语音译,意为“冤家械斗”。解放前凉山彝族奴隶主家支之间的血族复仇。汉语俗称“打冤家”。※兹目和※诺伙贵族集团,利用家支组织的力量进行血族复仇,争夺土地、财物、奴隶,解决婚姻纠纷等。如某人亲属被杀或财物、奴隶被抢夺及婚姻关系上受欺凌等,则先告知家支头人,经同意后,召开家支会议,作出械斗决定,然后由毕摩作法,算出战斗“吉日”。出击前,派青年送木板令至敌方,以示挑战。应战者掷板于地,踩三脚,搁置石缝。两军对垒,※杂夸(勇士)挥刀舞剑,吼叫跳跃,形如战争舞,表示勇敢,以壮声威。近代使用枪炮后,改用不宣而战、突然袭击的方法。战斗一般持续一、两天。这种诺伙家支间或本家小支间的械斗,习惯上有一定的限度:目的不是消灭对方,亦非迫使其投降,只要敌方撤退示弱,能烧几座房子,抢些畜、粮,即算胜利而罢兵;双方尽量避免打死诺伙头人,因为事后赔“偿命金”要价太高,赔不起;打到一定程度,双方议和,虽不能消除冤仇,但可休战;战斗到双方精疲力竭、死伤太多时,妇女冲入战场,挥舞裙子以示停战,则立刻停止战斗,否则伤害了妇女,娘家势力会助一方参战,这是双方均惧怕的。械斗的结果,造成大量伤亡,较大规模的死伤可达数百人;严重破坏生产,田地荒芜,牲畜死亡;道路梁津破坏,交通断绝,商旅却步,贸易受阻;社会财富遭毁,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此外,诺伙奴隶主为掠夺土地和奴隶而发动的战争,亦称“打冤家”。一是诺伙家支或几个家支联合向兹目频繁进攻,把兹目赶到凉山边缘,夺取兹目所辖的大片土地和众多人口;一是向凉山四周汉族和其他民族居住区出击,扩张地盘,掳掠大批人口为奴。后者造成了严重的民族隔阂和仇视。

猜你喜欢

  • 素泰伊勒登

    ?—1703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噶尔玛孙,札萨克亲王善巴族弟。初隶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驻牧翁古布尔哈台。康熙二十七年(1688),率众归清,赐牧四子部

  • 郎球

    1594—1666清朝大臣。又作郎丘。满洲正蓝旗人。爱新觉罗氏。索长阿曾孙。初任理事官兼护军参领。天聪三年(1629),从太宗征明燕京。九年(1635),随军征明,攻锦州,同参领图赖等率兵先进。因功擢

  • 明产

    即“明禅”(1404页)。

  • 大窑文化

    内蒙古远古居民遗址。1973年以来,中国考古学家在呼和浩特市郊区保合少乡大窑村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石器制造场。方圆3平方公里,随处是打造石器的遗迹、遗物,出土了数以千计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

  • 伊犁察哈尔

    蒙古部落分支名。清代新疆伊犁察哈尔人专称。见“察哈尔营”(2475页)。

  • 掇里班曲律

    即“四杰”(552页)。

  • 爬得

    拉祜语音译,意为“租种”。旧时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地区对租佃的称谓。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解放前在拉祜族内部已产生租佃关系,出租的土地大多是水田(旱地在拉祜族内部多为“借种”),出租者多是地富阶级,租

  • 长庚

    ?—1915清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姓伊尔根觉罗氏。字少白。初任县丞、知县,后以翼长从伊犁将军荣全备边。以白彦统结西宁回众进围哈密,奉命前往镇压,解沙山子围。光绪六年(1880),授巴彦岱领队大臣,迁

  • 马世俊

    清初文人。字章民,一字甸臣,号匡庵。江苏溧阳人。回族。幼聪颖,工诗词文辞,兼精书画。初试未第,留京师(今北京),贫甚。以行卷谒尚书袭芝麓,受赏识,被视为真才子,获周济。顺治十八年(1661),中一甲一

  • 燕齐

    维吾尔语音译。意为农奴。又译颜齐、彦齐、烟齐等。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及充当跟随、仆役等。不纳赋税。清朝统一新疆地区后,规定了各级伯克的品级,并按品级高低额定其役使燕齐的户数。最高的三品阿奇木伯克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