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外差

外差

藏语“其差”的意译。※内差的对称。泛指旧时西藏人民依附于各农奴主、被分予少量分地的农奴,向原西藏地方政府支付的一部分负担。包括兵差和普通外差两种。前者指向封建政府所服兵役。后者主要指农奴按照政府开具的“乌拉牌票”向政府官兵、僧侣、商旅等支付的长短站运输差以及建筑、送信、为达赖收割养马用的芦苇等各种徭役。其次是实物,但品种繁多,凡政府所需,均可以外差形式征收。亦有少量货币,乃沿袭清代西藏地方政府向驻藏大臣衙门缴纳的粮食、取暖木炭,向拉萨传昭法会缴纳的烧柴等的代金。因货币贬值,征收额基本照旧,在外差中所占比例很小。故和内地的田赋不同,外差也是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下,以劳役为主而且租税不分的一种主要的剥削形式。

猜你喜欢

  • 临贺蛮

    南北朝时临贺郡少数民族的总称。以居地为族称。汉代称※武陵蛮、五溪蛮。分布在今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南朝宋大明(457—464)中,其民举兵,杀开建令邢伯儿,被振武将军萧冲之讨破之。其地今有壮、瑶等

  • 白从晖

    ?—954五代时北汉大将。吐谷浑族。英勇善战,多谋略。后晋开运(944—946)初,仕晋为冀州刺史,以击败契丹兵知名。北汉时为义成节度使。乾祐七年(954),高平之战,为行军都部署,兵败,病卒。

  • 白山靺鞨

    即“白山部”(597页)。

  • 哈萨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自治县。少数分布于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甘肃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人口1111718人(1990年)。先世可追溯至公元前1世纪的乌孙及

  • 乌稽部

    见“窝集部”(2297页)。

  • 乌隗部

    契丹部族名。※遥辇氏部落联盟初期,契丹拥有8部,※阻午可汗时(735年被推举为汗),整顿为20部,乌隗部为其一(有人以为由※纳尾部发展而来)。由撒里卜统领。契丹开国后,更其部夷离堇(军事首领)为令稳。

  • 诏龙法

    傣语音译,亦作诏法王,意为“天王”。见于《泐史》,宋代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第一任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叭真于淳熙七年(1180)入主勐泐(今景洪),“诏龙法名菩提衍者,则制发一虎头金印,命为一方之

  • 火葬

    葬式之一。亦称火化。将死者以火焚化。迄今中国最早的火葬发现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初期遗存,一些民族延续至今。火葬大致有三种情形:(1)因民族习俗行火葬。《荀子·大略篇》谓,“氐羌之虏也,不忧

  • 康居

    西域古国名。位于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原游牧于乌孙以西,奄蔡以东。汉初,“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后渐强大,有兵12万,东侵乌孙,南越锡尔河。其国北部为游牧区,南部为农业区。气候温和,饶桐柳

  • 屈设部

    即“窟说部”(24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