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帕辽

帕辽

怒语音译,意为“集体耕地”。解放前云南省碧江县怒族对伙有共耕的土地称谓。原先每个父系家族公社都有集体公有土地,实行共同劳动,按户平均分配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解放前夕,已将大部分家族公有土地以一块一块为单位分配给若干户共同占有和使用。一个个体家庭常在若干块土地上有自己的份地,同时参加若干块土地的共耕和分配。后来为了克服参加多头共耕在时间上安排的困难,也有由所属各户轮流耕作的。所属各个家庭的子孙有权继承各自的份地。这种土地占有形式,起初还是属纯血缘的小集体的,后来因出现土地买卖,或将自己所属份地作为婚姻的聘礼,而这种伙有的土地又始终没有具体划分到各户所有,故使其渗进了非血缘的关系。

猜你喜欢

  • 嘉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永乐四年(1406)二月,嘉河等处女真首领阿必察等128人来朝贡马,明廷以其居地置卫,命阿必察等为指挥、千百户镇抚。今人考在今黑龙江省宾县东枷板河流域。宣宗时(1425—

  • 栽岩议事

    苗族民间议事组织。也称埋岩议事。流行于贵州榕江及广西一些地区。苗语称“耶吉富襄”(意为“寨头栽岩议事”)。与※议榔组织相同。由一寨或数寨联合集议,制定出共同遵守的公约。将公约条款向寨众宣布后杀牛或猪分

  • 瓦特

    达斡尔族的传统食品之一。糕点的一种。达斡尔语音译。制法:将稷子米面拌以稠李子或山丁子(均为野果)面,加糖拌牛油后压成糕片的食物。达斡尔族多于年节制作、食用,也是婚丧时用以款待客人的食品。

  • 庭州

    见“金满城”(1476页)。

  • 盘护

    见“槃瓠”(2457页)。

  • 撒麻耳干

    西域古城名。见《元史·西北地附录》。中亚名城。今译撒马尔罕。公元前4世纪即以“马拉坎达”著称。公元前329年被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攻占。公元1040年后为西喀喇汗朝首都。元宪宗元年(1251),设

  • 后唐昭文睿武光孝皇帝

    见“李存勖”(1030页)。

  • 肇州屯田万户府

    见“肇州”(2482页)。

  • 洪和城

    见“泥和城”(1515页)。

  • 三十二措

    西藏解放前门隅地区行政区划的俗称。“措”或“定”相当于乡一级地方政权,个别“措”相当于区一级地方政权。17世纪中,喇嘛梅惹·洛卓嘉措和措那地方官(定本)朗喀却札受达赖五世的派遣,执掌门隅政教大权,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