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归真要道释义

归真要道释义

书名。简称《归真要道》,亦音译“米尔萨德”。清初回族经师※伍遵契译。原著为波斯文。作者为德黑兰的阿布杜拉(活动于十三世纪中叶)。成书于希吉来历(回教、即伊斯兰教历) 618年(宋嘉定十四年、1221)。分4卷、5门、40篇。第一门解明本经纲目大义三篇,第二门解明万有造化根本五篇,第三门解明今世中正事业二十篇,第四门解明善恶归结等四篇,第五门解明士农商工修养八篇。每篇均先列《古兰经》、《圣训》,次叙自己的见解。是中世纪讲解宗教哲学和宗教修养的名著。译者采用经堂口语直译,并加以简要注解。讲究“译义求达,不敢藻饰”、“不增己见,不减原文”。其侄嘉璇为作眉注,嘉璇子士豪又在每篇之始,作一概言,述篇内大义。有光绪十七年(1891)蒋氏念一斋刻本,1934年太原中国伊斯兰教布道会刻本,共4卷,卷首1卷。数世纪来,与波斯文原本,一直被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选为教本。另有北平清真书报社和1943年太原晋新书社印本,皆题为《归真要道》。

猜你喜欢

  • 摇马郎

    见“游方”(2285页)。

  • 鞑靼馆杂字

    书名。亦称《鞑靼译语》。明四夷馆所属鞑靼馆编纂的汉蒙对照分类词汇集。有明、清两种抄本。明抄本为《华夷译语》。收词1500余条,分17类,蒙语词头有汉文标音,词条释文用汉蒙两种文字对照。清抄本,称《鞑靼

  • 青海国王

    封爵名。唐龙朔三年(663),吐谷浑为吐蕃所败,其王※诺曷钵与唐弘化公主率众逃凉州(今甘肃武威)。乾封元年(666),高宗首次以此爵号封吐谷浑王诺曷钵。贞元十四年(798),唐灵州节度副使(一作朔方节

  • 移剌葛补

    见“移剌曷补”(2068页)。

  • 藏语音译,即松耳石,又称绿松石。是藏族常戴的玉石类装饰品。有绿、白、红之分。这种宝石有些出自汉地,有的产于西藏。现广泛流传,男女均佩戴,也多用于装饰各种器物,以示珍贵。佩玉之俗始于吐蕃,并转为官员※章

  • 脱欢

    ①元朝将领。蒙古札剌儿氏。千户脱端子。初袭父职,加武略将军。屡随阿术攻宋,取鄂、汉诸州,破建康、太平等郡,皆有功。奉命守扬子桥堡,数败宋将姜才。攻扬州,于泥湖夺宋战船30艘。至元十四年(1277),任

  • 赤德松赞

    吐蕃赞普。798—815年在位。※赤松德赞之第四子。因年幼执政,大臣疑其是否有能力执政,遂议定先令其试行,故又称“赛纳莱青云”(意为“试行善颈王”)。其兄牟尼赞普执政后期,吐蕃佛寺供养大减,寺院受毁。

  • 古尔板索尔马

    蒙古语“古尔板”和藏语“索尔马”的叠称,即“三河”(46页)。

  • 金景宣皇帝

    见“完颜宗峻”(1156页)。

  • 纳西语音译。含有“奴婢”之意。纳西族封建领主制(土司)地区具有半奴隶、半农奴性质的等级。在云南宁蒗永宁、四川盐源左所等地,约占总户数的29.3%。由家庭奴隶、罪犯、外来人户和※责卡等级下降而来。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