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牌
旧时土族聚会制订乡规民约的活动。流行于青海互肋、民和、大通等地。春播后,为保护庄稼和村民的公共利益,各村或数村联合于夏历五月十三日举行民众集会,商议全年的有关事宜,制定乡规民约,并立牌书之,故名。后虽不用牌,但仍沿用此称谓。乡规内容为:禁止在田边地头及护坡上放牧;禁止打架斗殴;举丧不许号哭;青苗期不许化尸;众人应承担的公共开支等。乡规一经确定,村民必须严格遵守,违者视情节予以劝告、罚款、罚粮处分。由※特柔其(总管)监督执行。各项禁例待秋末※“谢捆”后解除。
旧时土族聚会制订乡规民约的活动。流行于青海互肋、民和、大通等地。春播后,为保护庄稼和村民的公共利益,各村或数村联合于夏历五月十三日举行民众集会,商议全年的有关事宜,制定乡规民约,并立牌书之,故名。后虽不用牌,但仍沿用此称谓。乡规内容为:禁止在田边地头及护坡上放牧;禁止打架斗殴;举丧不许号哭;青苗期不许化尸;众人应承担的公共开支等。乡规一经确定,村民必须严格遵守,违者视情节予以劝告、罚款、罚粮处分。由※特柔其(总管)监督执行。各项禁例待秋末※“谢捆”后解除。
西夏文谚语集。西夏学士梁德养编于仁宗乾祐七年(1176),刊于乾祐十八年(1187)。木刻本,蝴蝶装,页面21.5×15厘米,面7行,计62页。前有序,后有跋。正文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
元朝封爵。为诸王最高等级封号之一,授兽纽金印。延祐二年(1315),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子兀都思不花受封。
1814—1902清末伊斯兰教经师。字仁山,云南普洱人。回族。出身宗教世家。幼承家学。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到陕西渭城求学。学成后,在渭城米家庄讲学。曾参加同治元年(1862)陕西回民起义,失败
西域古湖名。见《汉书·陈汤传》。《大唐西域记》作大清池,或名咸海。《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作清池,因其对凌山不冻故又名热海,但其水未必温。元《耶律希亮神道碑》作亦思宽。《大明一统志》:夷称亦息渴儿(突厥
①晋代匈奴东西曹(贰城胡)首领。贰城(故址在今陕西黄陵县西北)人。雁门公曹毂(又作谷)幼子。随父附前秦苻坚。东晋废帝太和二年(367),父卒,部众被分为二,贰城以西2万余落(即户)由兄曹玺统领;贰城以
裕固语音译。亦称撂抛子。用皮条或毛绳制成的一种古老的抛石工具。双折一米左右,折处较宽大,有一小兜,放置石块,用臂力抡转绳子,待加速至一定程度时,将绳子的一头松开,即可将石块抛出。放牧时用以抛石驱赶羊群
?—1686清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瓜尔佳氏。先世居苏完。牛录章京阿喇穆之子。顺治元年(1644),以父随军入山海关击农民军李自成部战死,受命袭父职,累进三等轻车都尉。擢甲喇额真,兼刑部郎中。从大将军
?—1191金朝大臣。字仲泽。渤海族遗裔,尚书令※张浩子。少聪慧好学,被父誉为家中之千里驹。贞元二年(1154),赐进士及第,历迁左补阙、大兴县令、礼部员外郎、翰林待制。大定八年(1163),改刑部郎
见“酉阳宣慰司”(1050页)。
?—1309或1310察合台汗国第十一代汗。又译达里忽、塔里忽。孛儿只斤氏。不里孙。至大元年(1308)宽阇汗死后夺得汗位。因信仰伊斯兰教,遭笃哇诸子反对。至大二年(1309,一作三年),为笃哇子怯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