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鼓房
旧时云南西盟佤族村寨中供奉木鼓的茅棚。过去佤族群众相信木鼓能通神,是大家崇拜的对象,故每个村寨都有一至数间安放木鼓的房子,以四根树干为支柱,顶上复盖茅草,结构十分简陋。但修建时,各户都得派人参加,还得鸣火枪、敲铜锣,大家聚在一起喝水酒、跳舞、唱歌。内中除放置两三个木鼓外,还供奉有专管谷子生长的女神,昔日每年都得猎头供祭。
旧时云南西盟佤族村寨中供奉木鼓的茅棚。过去佤族群众相信木鼓能通神,是大家崇拜的对象,故每个村寨都有一至数间安放木鼓的房子,以四根树干为支柱,顶上复盖茅草,结构十分简陋。但修建时,各户都得派人参加,还得鸣火枪、敲铜锣,大家聚在一起喝水酒、跳舞、唱歌。内中除放置两三个木鼓外,还供奉有专管谷子生长的女神,昔日每年都得猎头供祭。
解放前延边朝鲜族地区4种租佃形式(分益制、定租制、并作和打租)之一。亦称“半作”、“耪青”。一般流行于新开发的水田地区。租地者多为朝鲜族最贫苦的农民。主要特点,一是佃农耕种地主土地,在6个月耕种期间,
清内蒙古诸旗之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西北部,大兴安岭南段东麓。牧地东至科尔沁界,西至札鲁特右翼旗界,南至科尔沁界,北至乌珠穆沁界。天聪二年(1628),部长内齐偕色本等率众归附后金。顺治五年(1
见“萧观音”(1994页)。
见“溥仪”(2402页)。
即“乙室勃极烈”(5页)。
水族传统节日。水语称“借端”,也称“瓜节”。流行于贵州三都、都匀、独山、荔波等地。从水历十二月(农历八月)下旬起,直至翌年二月(农历十月)上旬止,逢亥日举行,不同家族按第二或第三个亥日依次过节。贵州榕
蒙古青年学生主办的刊物。1930年6月,学生陈松山、陈绍武、陶立滨等成立蒙古青年励志会。1931年3月30日出版该刊物,铅印,32开。社址在北平后门外雨儿胡同29号。为综合性刊物,主要对蒙古族进行宣传
见“敦罗布喇什”(2270页)。
即“伊陵尸逐就单于”(813页)。
仫佬族男女青年传统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主要流行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仫佬族聚居区。于圩日等集体集会时举行,以八月十五“后生节”和春节期间的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是时男女青年盛装结队到山青水秀、风景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