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歌圩

歌圩

壮语称“窝坡”、“窝墩”、“欢龙洞”。壮族青年男女传统的娱乐与社交活动。流行于广西左、右江流域及云南文山州境内者,多有固定场所;其它地区无固定场所。多于春节期间及夏历三月三前后举行,其它重大节日或农闲时亦有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内的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携带五色糯米饭、红蛋、绣球、毽子及各种礼物,分别男女成群结队,前来赶圩,在圩上或附近寻找异性队伍,以歌相认,表情达意,由浅入深,有“见面歌”、“问好歌”、“盘问歌”、“考察歌”、“爱慕歌”、“交情歌”、“送别歌”、“约会歌”之别。间或举行抛绣球、碰红蛋、踢毽子、抢花炮等文体活动。通过对歌等活动,未婚者便可物色意中人,如情投意合,便交换信物,盟誓终身。歌圩的起源,北宋时已有记载。明代岳和声在《后骖鸾录》中曾详尽描述万历三十九年(1611)三月十七日壮族在柳州郊外举行的一次歌圩盛况。明末邝露在《赤雅》中还说:壮族歌圩有春歌、秋歌之分,春歌在正月初一、三月初三举行,秋歌在八月十五举行。《凭祥土州乡土志》(抄本)亦载:“时属四月,俗有歌圩,男女成群,各有行数,歌声互答,自乐其乐。然乐而不淫,有‘关雎’之遗风焉。”民间相传壮族歌圩起源于纪念唐代歌仙刘三姐,或说起源于古代壮族的“赛歌择婿”,久而成俗。

猜你喜欢

  • 布鲁特

    清代汉籍文献对柯尔克孜族之称呼。原文来自托忒语,意谓高山居民。有东、西两支。分布于新疆伊犁至阿克苏、乌什山地间的,称东布鲁特。有萨雅克、察哈尔萨雅克、萨拉巴噶什等5部(或称5鄂拓克)。乾隆二十三年(1

  • 木桑

    独龙语音译。解放前云南贡山独龙族替人祭神驱鬼的巫师。过去独龙族生产力低下和缺乏自然科学知识,遇有天灾人祸都得请人祭神驱鬼,信仰万物有灵。不是专业宗教人员,都参加生产劳动。但每次杀牲祭神驱鬼后,除了和大

  • 札失哈勃极烈

    金代早期官名。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谓“守官署之称”。《金史》只此一见(一说其即见于纪传而不见于《国语解》之阿舍勃极烈。)

  • 鄂克他克奇伯克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维吾尔语。职司宴会时,宰杀牲畜、备办果品和菜馔等事务。参见“伯克制度”(1091页)。

  • 毕里衮鄂齐尔

    ?—1714清朝将领。蒙古族。郭尔罗斯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二十世孙,扎木素子。顺治三年(1646),袭二等台吉。康熙十三年(1674),清军剿吴三桂,与科尔沁辅国公讷赫、杜

  • 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中左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齐老图河,西至特克什布音图,南至依克沙巴尔,北至察罕索郭图。有佐领3。会盟于齐齐尔里克盟。康熙二十七年(1688)首领衮布附清,三十年封多罗郡王,子额琳沁于四十九年(1710

  • 渠帅

    旧时统治者对各族部落首领的称谓。《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922人附汉,“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布于缘边诸郡,助击匈奴、鲜卑。有时各族首

  • 白保乐人民解放团

    海南岛抗日武装组织。白、保、乐,指白沙、保亭、乐东三县。1944年冬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建立。以参加过1943年白沙起义的黎族群众为核心组成,由白沙起义的黎族首领王国兴为团长,王玉锦(黎族)为参谋,

  • 甲郡马

    藏语音译,亦称“扎洗”。指原西藏地方政府1792年建立的由汉族担任教练的藏军。根据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制定的《藏内善后章程》,从各类领主庄园内拨出3千※马岗地(支负差的单位),由领种马岗地的差巴

  • 克邓威正台吉

    见“班扎喇卫征”(17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