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白语

白语

我国白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问题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属彝语支,另一种意见认为应单成一支。白语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各县及怒江州、迪庆州、丽江地区部分县里,四川省凉山州的部分地区也有少量分布。20世纪80年代湖南省桑植县也新识别部分白族,但基本上不使用白语。白语有方言差别,分剑川、大理和怒江3个方言区,其中剑川、大理方言间差别较小,基本可以通话,怒江方言差别较大,通话有一定困难。方言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以剑川金华白语为例:语音特点:单辅音有21个,塞音、塞擦音分清送气与不送气两套,无浊音。塞擦音有舌尖前和舌面两套,方言中还有卷舌塞擦音和小舌塞音。无复辅音。单元音有15个,分普通元音和鼻化元音两套。有15个复元音,其中有14个为后响的,1个为前响型,前响型复元音仅仅出现在汉语借词中。后响型复元音由i、u介音加主要元音构成。无辅音韵尾。有8个声调,松紧各分4个,出现在紧调的元音为紧元音。语法特点:虚词和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形态不丰富。词类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介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11类。名词有复数语法形式。名词还可直接受量词修饰。量词很丰富,语法作用较大,与数词结合的次序是数词在前,量词在后。人称代词有单数和多数,多数第一人称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别。人称代词用元音和声调的屈折变化表示格语法范畴,有主格、宾格和领格。第二人称有通称和敬称的区别。动词有情貌范畴,分别用前加、后加、重叠等形式表达。动词的否定形式除了用否定副词外,还有用元音插入动词词根或屈折变化的方式表达。形容词有和动词相同的名物化助词。介词有表示原因、处所、关联、行为方式等多类,均放在中心词前面。结构助词有标志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往往同一个助词有多种用法和作用。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一谓一宾,还残存有主一宾一谓形式。名词、代词、形容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前,数量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状语在谓语前面,补语在中心词后面。词汇特点:白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汉语借词超过了固有词的比例。借词有早期和近期两类,大多采用音译方式吸收。单音词及由单音词合成的复合词是词汇的主体,有一定数量的多音节单纯词。复合词的结构方式有联合、修饰、表述、支配等。派生词占一定比重,用加词头、词尾的形式构成。四音联绵词较丰富。

猜你喜欢

  • 都哇

    见“笃哇”(1677页)。

  • 额毡

    见“斡赤斤”(2425页)。

  • 噶丹巴·玛本索南杰波

    西藏噶丹巴族先民。又称米琼屯结。藏族。生于拉萨上游的林地。14世纪末15世纪初人。出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大臣噶尔东赞家族,父噶德桑波在元代蔡巴万户长哀嘎多吉手下为官,后为帕竹政权乃溪卡宗本之侍从,旋任拉

  • 景颇语支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语支之一。主要分布在中缅边境和中印边境东段一带。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的洛渝和察隅地区。使用人口不足5万。在国外,主要分布在缅

  • 粘割贞

    ?—1218金大臣。本名抄合。西南路(治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招讨司人。女真族。粘割氏。大定二十八年(1188)进士。历教授、主簿,累迁河北大名提刑知事、泰定军节度副使、德兴治中、宣德州刺史。贞祐元年

  • 苏玉阿尔制度

    阿古柏侵占南疆时期实行的军事封建采邑制度。19世纪60年代,阿古柏在寺取南疆后,为换取浩罕亡命徒和本地投降派的支持,将各地城乡分别封给其军官和阿奇木伯克。各级阿奇木伯克及军官统治的地区即为他们的采邑,

  • 普定穿洞旧石器文化遗址

    布依族地区考古遗迹。亦称普定人遗址。位于贵州普定穿洞口,故名。1978—1981年发现试掘,出土有古人类大颌骨及上颌骨残部、单个牙齿及碎骨片等。经鉴定属新人阶段的古人类遗骨,距今约五万年。同时出土有旧

  • 火阿真伯姬

    见“火臣别吉”(394页)。

  • 施秉县

    县名。位于贵州东南部。元朝时,置偏桥中寨蛮夷军民长官司、德胜寨偏桥四甲等处长官司、施秉前江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1372),以偏桥中寨故地置偏桥长官司,以施秉前江故地置施秉蛮夷长官司,

  • 屈列

    ?—735唐代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又作屈烈、屈刺、据埒、掘埒。出自遥辇氏族。一说为遥辇氏第一代首领洼可汗,又称遥辇可汗。以前,大贺氏族在契丹部落联盟中占统治地位,与军事首领屡有不协。开元十八年(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