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蒲犁革命

蒲犁革命

新疆南部诸族反动国民党统治及民族压迫的武装斗争和民族民主革命。1945年夏,在蒲犁(今新疆塔什库尔干自治县)及其毗连地区的塔吉克、柯尔克孜、维吾尔等族中一些具有革命思想的人,经过长期酝酿,成立革命组织“民族解放社”,积极筹划和领导武装起义活动。8月15日,塔吉克族坎日完下(曾任蒲犁县长)等率领200余人,向蒲犁县国民党军四个边卡同时发动进攻,解放蒲犁,成立专员公署。继而革命军又攻下推杜布伦和莎车山区库苏热甫(今陶克陶县四区)、叶城、泽普等地。革命烽火遍布南疆西部地区,燃及蒲犁、喀什、乌恰、英吉莎、莎车、泽普、叶城等县城,与北疆※三区革命遥相呼应。1946年1月,革命军向莎车国民党主力部队发动总攻,未能取胜。3月受到国民党军三面围攻,撤出叶城、泽普,退入库苏热甫。时三区革命领导人之一伊斯哈克伯克将军(柯尔克孜族)至南疆,重新组织蒲犁起义军指挥部,领导整编队伍,组织军事训练,革命军扩大为三个旅,并在莎车一带成立南疆民族革命最高领导机构——民族解放社,以组织群众,为解放南疆而奋斗。1947年7月,伊斯哈克伯克按照三区革命政府与国民党省政府签订的十一项和平条款,下令解散南疆武装队伍,只留连排以上干部集中至蒲犁地区,成立联合政府,由革命军方面出任副专员、副县长。国民党军乘革命军解散之机,在卡木沙勒围攻革命军领导干部,打死40余人,余众退至蒲犁,后亦被解散回家。南疆西部革命根据地全部丧失。继而国民党又对赤手空拳的人民进行报复,杀死蒲犁革命领导干部45人。此次革命虽暂遭挫折,但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在南疆的黑暗统治,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有力地支援了北疆三区革命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

猜你喜欢

  • 完颜允济

    即“完颜永济”(1151页)。

  • 云冈石窟

    石窟寺名。又称灵岩寺石窟。在山西大同市西北16公里武周山(云冈)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石雕佛像、飞天等51000多尊,最大佛像高达17米,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石窟群之一。

  • 布山

    西汉县名。三国至南朝因之。治所在今广西贵县。“布”为古骆越语音译,意为“泉水”或“人”。因当地有名泉或其山象“人”形而得名。《旧唐书·地理志》载:布山县,“古骆越所居”;《元和郡县图志》及《太平寰宇记

  • 奕蠡王

    匈奴官名。见“谷蠡王”(1100页)。

  • 明边墙

    明代辽河东西民族区域分界线。明廷为防备兀良哈蒙古三卫和女真各部骚扰汉族聚居区,巩固其对东北地区的稳定统治而设立的防线,简称“明边墙”。共分三段,即辽西边墙、辽河边墙和辽东东部边墙。辽西边墙始修于明正统

  • 杨景言

    见“杨景贤”(977页)。

  • 树惇城

    见“树敦城”(1578页)。

  • 撮罗昂库

    一种圆锥形帐幕式住所。赫哲语音译,“撮罗”,意为“尖”或“尖顶”;“昂库”亦作“安口”,为“窝铺”、“棚子”之意,即尖顶棚。旧时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一般用作冬季住房。与鄂温克人的“萨喜

  • 木杆可汗

    ?—572南北朝时突厥汗国可汗。又作木汗可汗、术汗可汗,亦作突厥大伊泥温木汗或阿史那木可汗。名俟斤,又名燕尹、燕都。阿史那氏。突厥汗国创始人※阿史那土门可汗子。西魏废帝二年(553),乙息记可汗科罗卒

  • 淹㴲水

    即“掩㴲水”(20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