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帝后党争

帝后党争

清末以光绪皇帝载湉为代表的帝党与以慈禧太后那拉氏为代表的后党之间的斗争。清统治集团内部帝、后两党的矛盾由来已久。1874年(同治十三年)同治帝死后,那拉氏立自己的侄子、外甥、四岁的载湉为帝,改年号为光绪,第二次垂帘听政。1889年(光绪十五年)载湉“亲政”,那拉氏宣布“撤帘归政”。载湉虽然“亲政”,但实际大权仍操在那拉氏手中。朝中许多官僚从个人或集团利益出发,分别集结于载湉或那拉氏周围。帝党的核心人物是光绪皇帝的师傅、户部尚书翁同龢,此外还有孙家鼐、志锐、文廷式、汪鸣銮、长麟、张謇等文职官僚,执掌着发布上谕的权力。后党主要成员有荣禄、刚毅、孙毓汶、徐用仪等掌握中央及地方军政实权的大官僚,宫内则有总管太监李莲英。中日甲午战争中,帝党主战,希图侥幸取胜,以削弱后党势力,后党主和,力图保存实力。结果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帝党从救亡和争权出发,逐渐倾向维新,与维新派结合,发动百日维新。6月11日(四月二十三日)载湉下“明定国是”诏, 6月15日(四月二十七日)那拉氏首先迫令载湉将翁同龢开缺回籍,派荣禄任直隶总督,节制北洋各军。9月4日(七月十九日)载湉下令将阻格礼部主事王照上书的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等六堂官革职。9月5日(七月二十日)又委任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四位维新人士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后党密谋反扑。维新派建议载湉借助新建陆军督办袁世凯保护新政。9月21日(八月六日)那拉氏发动政变,幽禁载湉,捕杀谭嗣同等六人,其他维新派人士、帝党官僚亦均遭监禁、充军或罢逐,那拉氏再次“垂帘听政”。至此帝后两党之间的争斗,以那拉氏独揽一切军政大权而告终。

猜你喜欢

  • 高邑之战

    五代时,梁、晋之间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后梁朱全忠欲平河北,遣大将杜廷隐率兵占据成德镇的深(今河北深县西)、冀(今河北冀县)二州。成德节度使王镕(镇州、冀州)、义武节度使王处直

  • 护军使

    官名。北洋军阀政府于1913年设置护军使,并公布《护军使条例》。护军使一设于无军政长官的省份,实际上是督军和将军,节制全省军队,直属中央。一设于有军政长官的省份,管辖某一地区,名义上隶属于省军政长官。

  • 成吉思汗西征

    成吉思汗于公元1219年至1225年间向中亚以至欧洲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征讨。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遣大将哲别领兵二万攻灭西辽。同年,成吉思汗派遣的一支商队在花剌子模边境受到洗劫。成吉思汗遂以此为

  • 宗法制

    我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维护贵族世袭统治,并且维系不同等级贵族上下级关系的一种制度。宗法制产生于西周,是由古代父家长制结合周代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而制定的。其表现形式为:周王自称天子,被确定为天下的大宗

  • 铜马帝

    刘秀称帝前的别号之一。王莽末年,今山东、河南、河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大小数十支,众达数百万人。其中声势强大者为铜马起义军,拥众数十万。刘秀奉更始帝刘玄之命来河北,趁机发展势力。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

  • 浙东起义

    唐末农民起义。领导者为裘甫(一作仇甫)。浙东是唐王朝财赋主要来源地之一,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特别严重。同时,浙东又是唐朝军事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故唐末农民起义首先从这里爆发。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

  • 平定刘稹

    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昭义(治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从谏死,其侄刘稹继之。刘稹秘不发丧, 自请为节度使,统领军事,多数朝臣主张姑息迁就,李德裕独排众议,坚持收复昭义镇。武宗采纳李德裕建议,决心讨

  • 十六府

    官署合称。隋设十二卫以领府兵,另设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府计四府,不领府兵。该十二卫、四府统称十六府。唐前期亦有十二卫四府之设。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将各府统称为卫,遂有十六卫之称。参见“十二

  • 尚书省

    官署名。朝廷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尚书之名,自秦有之。当时,少府遣四史在殿中,主发书事宜,故称尚书。尚书省的雏形产生于东汉。光武年间,在少府下设尚书台,其下设六曹,分掌各种政事。尚书台总领纲纪,无所不统。

  • 二十一条

    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政权提出的旨在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秘密条款。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乘欧美各国卷入战争无暇东顾之机,加紧侵略中国。当时日本虽也对德奥宣战,却不出兵欧洲,而把矛头指向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