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白朗起义

白朗起义

北洋军阀袁世凯统治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白朗,字明心,河南省宝丰县大刘村人。由于当地封建剥削沉重,又经常闹灾歉收,农民生活困苦,不断发生反抗封建剥削压迫的斗争。1911年10月白朗在宝丰一带领导数百农民宣布起义,反对清政府和地主阶级的统治。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对全国的搜刮压榨更甚于前。起义军提出“打富济贫”的口号,起义队伍很快发展至万余人,所到之处打富济贫,并焚教堂、惩教士,沉重地打击了地主豪绅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白朗起义军采取流动作战,转战于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甘肃等省,行动敏捷,使派去镇压的北洋军剿不胜剿,防不胜防,屡受起义军重创。袁世凯对白朗起义军恨之入骨,帝国主义各国驻华公使也一再敦促袁世凯加紧镇压。袁特派段祺瑞驰赴信阳,调集豫、皖、鲁、鄂等省军队二十万人,且有沙俄派出的飞机参战,对起义军围攻堵截,大举进剿,但仍无济于事。1914年初白朗起义军改名为中原扶汉军,又称公民讨贼军,白朗自任大都督。3月白朗在陕西紫荆关发布《安民布告》,指斥袁世凯的反动统治是“神奸主政,民气不扬,虽托名共和,实厉行专制”。提出“逐走袁世凯,设立完美之政府”的口号,表现出一定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色彩。白朗起义军长期流动作战,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得不到补充休整,在中外反动派的联合镇压下,部队损失很大。1914年6月由西北返转河南时,起义军数量大减。8月回到宝丰、临汝交界的山岭中,陷入北洋军和地方反动武装重重包围之中,白朗不幸牺牲,历时三年,纵横五省的白朗起义最后失败。

猜你喜欢

  • 颍昌战役

    宋金间一次重要战役。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宋金和议成立后,次年五月金即背盟,命完颜宗弼(兀术)率军四路攻宋,岳飞率师挺进河南。闰六月,岳部攻占颍昌府(今河南许昌东)等地。七月,郾城(河南今县)战后

  • 广州同文馆

    见“广方言馆”。

  • 满文

    满族的文字。女真族初无文字,金太祖仿契丹字创制女真大字,熙宗又制女真小字,盖皆脱胎于汉字。至清时其字均已失传不用。清太祖时,始仿蒙古字制满族文字,太宗时又附增圈点而字渐增多,是为满文,当时称为国书。其

  • 管仲治齐

    春秋前期, 管仲(名夷吾、字仲)经齐国大夫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相,改革齐国内政。其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实行国、野分治, “三其国而伍其鄙”。分齐的国都及其近郊地区为二十一乡,其中士乡十五,工乡和商

  • 大明律

    明代重要法典。吴王元年(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左丞相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杨宪、刘基、陶安等二十人为议律官,拟定《大明律》,十二月,书成,凡为令一百四十五条,律二百八十五条,这是最早议拟的《大明

  • 增阿暂章

    见“中俄奉天交地暂且章程”。

  • 刘通起义

    明代中期荆襄山区流民起义。由于明代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破产农民相率逃亡到以郧阳(今湖北郧阳)为中心的荆襄山区,耕垦荒地为生。成化时,聚集在这里的流民已达一百五十万左右,明朝政府屡次强令驱散,对不肯回原籍

  • 查嗣庭案

    清代的文字狱案之一。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满洲隆科多的党人礼部侍郎查嗣庭出为江西考官,出题有“维民所止”四字,清政府认为是去掉“雍正”二字之头,下查嗣庭狱。查嗣庭在狱中病死,又下令戮其尸。其亲属

  • 代田法

    古代北方干旱地区的一种耕作方法。汉武帝末年,赵过任搜粟都尉,他总结了古代的代田方法加以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具体做法是,把土地开成深、宽各一尺的沟,叫做甽(又叫畎),甽旁堆成高、广各一尺的埂, 叫做垅

  • 商榷系

    见“宪政商榷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