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兰台轨范

兰台轨范

八卷。清徐大椿(详见《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撰。此书成于乾隆二十九(1764)。“兰台”本是汉代宫中藏书之处,后又称史官为兰台史或兰台,本书即取材于历代医著撰写而成,作者认为其内容均足为治疗典范。故名。卷一为通治方;卷二至卷八为内科杂病、时病、五官、妇、儿科病证治,按证分门论述。徐氏持论,多以张机所传为主,认为古之经方,唐人流传下来的己有窜乱之处,至宋元以后更迷失古法。所以此书辨证论治悉宗《灵枢》、《素问》、《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病源》、《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之旨,所录诸方亦多取于上述诸书。而宋代以后方剂则采其经验证有效者。徐氏自称“本《内经》以探其本,次《难经》及《金匮》、《伤寒论》以求其治;其有未备者,则取六朝、唐人之方,以广其法,自宋以后诸家及单方异诀,择其义有可推试多获效者附焉。”此书取材十分严谨,对病名方药主治和配伍等内容论析简要,颇具条理,对各病的论述,较诸家方书只说主治某证而不言其所以然者,能先论病源,次辨病证,后立治法,反对单凭切脉诊断疾病和滥用补药,提出治病不应专用汤药,对单方、验方、针、砭、熨、引、按摩等法,亦应相宜采用。其学术见解,颇为后世医家所推重。然徐氏天性好奇,颇信服食之说,所注《本草》于其久服延年之论皆无驳正。书中所列通治方中,于《千金方》中“钟乳粉”和《和局剂方》中“玉霜园”之类的金石燥烈之药亦多取之。是为此书之弊。有乾隆二十九年(1764)洄溪草堂原刻本、《四库全书》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

  • 琐语

    一卷。清章恺(生卒年不详)撰。章恺字虞仲,江苏嘉善(今属浙江省)人,乾隆乙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本书附于文集后,共收入《易》十七则,《书》十八则,《诗》三十九则,《左传》十二则,辨异正讹,一丝不苟。尤

  • 御注道德真经

    ①四卷。唐李隆基(685-762)撰。李隆基,即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崇尚道教,撰有《御注道德真经》四卷、《道德真经疏》十卷。《御注道德真经》,又称《道德真经注》。唐以前研究《道德经》并为其作注者,有

  • 补计然子

    一卷。明末清初董汉策(生卒年不详)撰。董汉策字帷儒,号芝筠,又号苏庵,康熙间举贤良方正,官道员。著有《褓文杂著》、《补计然子》、《揽胜文集》、《帚园集》等。此书成于崇祯十五年(1642),杂取《左传》

  • 沙州都督府图径

    一卷。不著撰人。此书前后残缺,仅存第三卷。不著人姓氏。据考证,书撰于唐代武则天证圣年,纂于李无亏为沙州刺史时,成于陈玄珪为沙州刺史时。李无亏唐证圣元年离职。此书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残卷二卷,一始水渠讫歌谣

  • 何猿叟日记

    一卷。清代何绍基(生卒年不详)撰。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一号猿叟。道光进士,官编修,精于经史研究,尤工于书法。著有《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驳正》、《诗文集》等。此书是作者在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

  • 赤嵌集

    四卷。清孙元衡(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孙元衡,字湘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生卒年均不详。官台湾同知,终至东昌府知府。本集是元衡为台湾同知时所作,因该地有赤嵌城,故以为集名。集中多记海外风土物产,

  • 易读

    无卷数。清宋邦绥撰。宋邦绥字逸才,号况梅,长洲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此编采用《注疏》本。其凡例说“专为课子而成”,所以用行文体为讲书,使孺子易于记诵。又说“是书专奉朱注”,自序

  • 诗经质疑

    一卷。清代朱霈撰。朱霈,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霈言读诗论世,必求其情事之有合,不可为古人所欺。故是书多自出新解。如谓《刈葛》非后妃之事,国君夫人祖衣象服,亦非污亵之具,盖太姒于服成之时,作为诗歌,以诲三

  • 新宁县志

    ①四卷,清王暠修,李郁、陈份纂。李郁,邑举人。陈份,顺德举人。邑志创始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县令陈元珂,后四次续修。雍正八年(1730)诏修直省通志,檄行郡县,续康熙二十二年(1683)后史事,厘

  • 周易经传训解

    二卷。宋蔡渊撰。渊字伯静,号节斋,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父蔡元定,弟蔡沈并为宋世大儒。蔡氏父子俱为宋熹门人,然渊之学实出于家学,故《宋元学案》卷六二《西山蔡氏学案》标“西山家学”,良是。朱彝尊《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