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删补颐生微论

删补颐生微论

四卷。明李中梓(见《内经知要》)撰。作者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临证经验,总结出一些观点,多为后世医家所遵循,如“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阴在滋阴之上”等。治疗上擅长温补。临证上着重“问因”、“别证”、“知己”和因病制宜,体现了辨证施治的观点。李氏治学,主张贯通诸家之长,不偏不倚。他认为古代医家著书立说,持不同理论自成一家,并非见解有伪,而是各有阐发,补前人之未备耳。由于李氏采用各家之长,立论审慎平正,常能由博返约,提要钩玄,故流传很广。其虽宗薛立斋、张景岳而重视先天,补肾却不专主地黄;宗李东垣而重视后天,治脾并不胶着升、柴;谈肝肾龙雷之火,又慎用知柏等苦寒沉降之品;论治伤寒六法,力辟无补之谬。此书为沈朗仲校订。李氏先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撰成《颐生微论》,后又经反复删补,并由其门人沈朗仲校订,于崇祯十五年(1642)成就此书。全书共有二十四篇,为三奇(精、气、神)、医宗、先天、后天、妄辨、审象、宣药、运气、脏腑、别证、四要、化源、知机、明治、风土、虚劳、邪祟、伤寒、广嗣、妇科、药性、医方、医案、感应。内容繁富,涉及养生、医学源流、脏腹、诊法、治则、方药、病证、医案、五运六气等诸多方面。“三奇”中论述兼及道书修炼,如三尸行呵吸等法,已超出医家之术。书中突出预防为主的思想,故首列养生、气功、按摩等调摄之法。先天论、后天论两篇反映了李氏注重脾肾的学术思想。强调探求病因,治病必求其本,选常用方剂约百首、录寻常药物一百二十种。后录证情复杂之医案三十例,示人以规矩准绳。全书持论精辟,宗诸家之长,上自《内经》、《难经》之论,下及诸名医之言,有理论有实践,可供临证参考。有崇祯十五年(1642)金阊付万堂刻本。

猜你喜欢

  • 西楼记

    清袁于令(1599-1674)撰。袁于令,原名韫玉,字令昭,又字凫公,号箨庵,又号幔亭,吴县(今属江苏)人,明末诸生。早年居住苏州因果巷,因一***事,被除名学籍。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渡江,苏

  • 思聪录

    一卷。明贺时泰(生卒年不详)撰。贺时泰字叔交,一字阳亨。陈鼎《留溪外传》作字叔文。以贺时泰之名推断,“交”字有义,而“文”字为误。江夏(今湖武汉)人。少时为诸生。后因耳聋,故自号聋人。此书为其子贺逢圣

  • 论语张氏注

    一卷。晋张凭撰。清马国翰辑为一卷。凭字长宗,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司徒左长史。《隋书·经籍志》载梁有司徒左长史张凭注《论语》十卷,亡。《经典释文·叙录》载《论语》张凭注十卷。《唐书·艺文志》载《论

  • 余清堂稿

    三十二卷。明汪镗(约1561前后在世)撰。汪镗,字振宗,号远峰,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市)人,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大学士。著有《余清堂稿》。是集为汪镗诗文集。凡三十二

  • 群贤梅苑

    十卷。旧题明朱鹤龄(1606-1683)编。朱鹤龄字长孺,江苏吴江(今江苏苏州市南部)人。明诸生。朱鹤龄聪敏好学,初专力词赋,曾笺注杜甫、李商隐诗,故所作颇出入二家。入清,居家著述,晨夕不辍,行不识途

  • 青嵝遗稿

    二卷。清盛锦(?-1756)撰。盛锦,字庭坚,号青嵝。江苏吴县人。诸生。盛锦一生周游南北,京城王公大臣与其有交者不寡。该集由沈德潜选编并作序,据序中介绍,遗稿共收诗五百余篇,因刻书费用有限,先刊印十分

  • 福州府志

    七十六卷,首一卷。清徐景熹修,鲁曾煜等纂。徐景熹,字朴斋,钱塘(今杭州)人,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乾隆十四年(1749)任福州府知府。鲁曾煜,会稽(今绍兴县)人,翰林院庶吉士。考福郡,郡志自东晋太元

  • 玉山县志

    ①三十二卷,首一卷。清武次韶等纂修。武次韶,云南建水人,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嘉庆二十四年(1819)任玉山县知县。道光初年,武次韶奉檄开局续修县志,至道光三年(1823)书成付刊。此志体例乃系

  • 吕子易说

    无卷数。唐吕严撰。吕严字洞宾,进士,后入山学道不返,俗称为吕祖。《吕子易说》首列河洛等图,共三十一图解;其次列上经三十卦说;再次列下经三十四卦说及系辞说。据篇首曾燠序云,此书原藏于虞山石室,出世太晚,

  • 方德望神父小传

    一卷。法国人艾葆德译。袁承斌、丁汝成合译为汉文。方德望字玉清,崇祯三年(1630)至中国与高一志在山西传教,后又到陕甘等地传教,曾到北京研究历法,顺治十六年(1659)病故。传说他能“驱蝗伏虎”,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