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勾股举隅

勾股举隅

一卷。清梅文鼎(详见《历算全书》)撰。勾股术是中算史上重要研究课题,《九章算术》的勾股章中讨论了在勾、股、弦三事中任择其二解三角形问题。后经王孝通、朱世杰等人的发展,由简而繁,代有进展。到了清代,勾股术已扩展到如下十四事之互求了,这就是:勾、股、弦、勾股积、勾股和、勾股较、勾弦和、勾弦较、股弦和、股弦较、弦和和(即c+a+b),弦和较(即a+b-c),弦较和(即c+ba),弦较较(即c-b+a)共十四事。已知十四事中的任何二事解勾股形的问题变化多端。梅文鼎《勾股举隅》就对其中几类问题略举数例以示解题途径。梅文鼎在书中探讨的类型有如下八种:已知勾股积及弦求诸数;已知弦和和与勾股差求诸数;已知弦和较与勾股差求诸数;已知勾弦和与股弦和求诸数;已知勾股积与弦和和求诸数;已知勾股积与弦和较求诸数;已知勾股积与弦较和求诸数;已知勾股积与弦较较求诸数,对每种类型给出二种方法与一种简法。他用图解题,巧妙胜算,道前人所未道,具有首创意义。梅氏这一研究成果后为玄烨的《数理精蕴》、项名达的《勾股六术》一再引用。在具体计算中,梅文鼎创制了一系列算图,利用图形直观性证明了公式(c-b+a)(c+b-a)=2ab、2(c-b+a)(b-a)=2ab-(c-b+a)2、c=c-b+a+(b-a)、c(2a+2b+2c)=(a+b+c)2-2ab,于是将较繁杂的计算问题化归成为简单的勾股问题。在《勾股举隅》中,梅文鼎还用勾股术分析阐述了程大位《算法统宗》勾股章中的“度影量竿”、“隔水量高”两题的立法理由。梅文鼎的工作,将我国勾股术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峰,对陈訏、罗士琳、项名达、吴嘉善等人的勾股术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代中算史家沈康身《勾股术新议》中对梅文鼎的这一工作做了深入研究并给予高度评价。《勾股举隅》的版本有:1795年听彝堂《艺海珠尘》本;《梅氏历算全书》本(即《勾股阐微》之卷二);《梅氏丛书辑要》本(梅珏成在辑此书时对《勾股阐微》卷二、三、四进行删改而成《勾股举隅》一卷《几何通解》一卷);《中西算学汇通》本。现在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及钱宝琮处有藏本。

猜你喜欢

  • 大学衍义通略

    三十一卷。明王诤(生卒年不详)编。诤字子孝,号竹岩,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是书取杨廉《大学衍义节略》、邱浚《大学衍义补》合为一编,凡《节略》

  • 论学篇

    一卷。明孙丕扬(见《格物图》)撰。他著《格物图》后,复撰此书为讲学用。共分为三篇,一曰《格物工夫》,二曰《良知明辨》,三曰《心学始终》。大旨皆申明《格物图》中之意。

  • 硕松堂读易记

    十六卷。清邱仰文撰。仰文字襄周,号省斋,雍正进士,山东滋阳(今兖州)人,官至定远知县,著有《省斋自存草》、《读易记》。其说易以宋儒义理为宗,于程传极为推崇。其对汉魏以诸家所作评述,均不见中允,而于程朱

  • 古赋题

    十卷,后集五卷。旧本题天历已巳古雍刘氏翠岩家塾识。约为元仁宗时所刊。但刘氏名字生平皆不可考。书前有撰者自序云:“宇宙间事物皆可赋,然群书不能遍观而历考也。文场寸晷,未免有望洋之叹。今于经、史、子、集类

  • 怡志堂文初稿

    六卷。清朱琦(1803-1861)撰。朱琦字濂甫,一字伯韩,广西桂林人。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官编修,改御史。与苏廷魁、陈庆镛号称谏垣三直。洪杨起事后,以道员守杭州,城陷死难。诗古文以梅曾亮为师

  • 毛诗重言

    一卷。清王筠撰。王筠字翚山,山东安丘人。清代著名文字学家。生平详见“说文释例”。是书分上、中、下三篇。上、中两篇辑录《毛诗》重言词,下篇辑录多为附音词,凡五百六十一言。内容体例与《叠雅》相类,注释简明

  • 禹贡集释

    三卷,附《禹贡蔡传正误》一卷,《禹贡锥指正误》一卷。清丁晏撰。在书首自序中丁晏说:“胡东樵能知古人,而不能信好古学,《锥指》一书,踵缪沿伪,悖古文而逞臆见,后之学者将何所取正焉?夫释《禹贡》者,莫善于

  • 澹香楼诗词草

    三卷。清葛秀英撰。葛秀英,生卒年不详,字玉贞,江苏句容人,无锡秦鳌之妾。清代词人。此书有乾隆五十七年(1792)穆高文斋局刻本。书前有秦鳌撰写的传记、征诗启事,书后有朱鉴、张增所作的跋语,书末还有穆高

  • 来恩草堂

    十六卷。明姚舜牧(1543-1622?)撰。姚舜牧,字虞佐,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万历元年(1573)举人。官历新兴、广昌知县。其体恤百姓,官品颇佳。著有《五经四书疑问》,此集为舜牧所自定。其子祚端梓

  • 仪礼要义

    五十卷。宋魏了翁(1178-1237)撰。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大学生,佥书枢密院事。治学反对佛老学,推崇朱熹理学,独穷经古学,自为一家,为南宋名儒。开门授徒,学生争相报名。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