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北宋汴学二体石经记

北宋汴学二体石经记

一卷(六艺堂自刻本)。清丁晏(1794-1876)撰。丁晏字俭卿,号拓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经学家,著有《颐志斋丛书》。关于北宋汴学二体石经,据南宋王应麟《玉海》载:“至和二年三月,国子监王洙言,国子监刊立石经,至今一十五年,止刊《孝经》毕,《尚书》《论语》见书镌未就,乞促近限毕工,余经权罢。”由此观之,则仁宗命国子监取《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孝经》为篆、隶二体,刻石两楹之事,当在庆历初年(1041年)。《玉海》又载:“嘉祐三年五月,王洙荐大理丞杨南仲,石经有劳,赐出身。六年二月,国子监言,草泽章友直篆石经毕,诏补试将作监主簿。五月以同篆石经殿中丞张次立於堂除。”可见宋二体石经是毕工於嘉祐六年。清儒如顾炎武、万斯同、朱彝尊、杭世骏虽尝论及,但都未见到,说明此石经亡佚已久。丁晏从淮安书肆得见墨拓残破石经一束,为篆书一行,楷书一行,即此汴学石经,亟购以归,粘缀为四大册,纸墨极旧,认为是元以前的拓本,为汴学石经之仅存者,洵足珍贵。丁晏认为,《宋史》及《玉海》所载的仁宗石经无《孟子》,而此本残石有之,足补史籍之缺。唐开成石经及《经典释文》俱无《孟子》,北宋石经以《孟子》列於经,是表彰孟子。按,关于北宋石经中究竟有无《孟子》,似难肯定。考周密《癸辛杂识》云:“汴学即昔时太学旧址,九经石板,堆积如山。”既曰“九经”,则《孟子》自当包括在内,与丁氏此书合。但据桂馥《历代石经略》引李师《圣记》曰:“惟汴梁旧有六经《论语》《孝经》石本,乃近代辟雍之所树者。陵谷变迁,修而复毁,其残缺漫剥者,盖不啻十之五六。今参政公也先帖木儿,一见而病之,慨然以完复为己任,不数月而复还旧观。奈何《孟子》七篇犹阙遗焉。公习读四书,而明於大义者也,亟欲增置,而期会拘迫,有司请为后图”。由此看来,则汴学石经原无《孟子》。所以《宋史》、《玉海》皆未提及。况依《宋史·艺文志》,《孟子》尚在子类。两相考究,似尚难衷一是。

猜你喜欢

  • 静海县志

    ①四卷。清阎甲胤修,马方伸纂。阎甲胤,陕西渭南人,贡生,曾任静海县知县。马方伸,顺天密云人,举人,曾任静海县学训导。静海其志创修于明天启天间,其书藏于县库,然顺治初年损于兵乱。康熙十一年(1872)檄

  • 小重山房诗续录

    十二卷。清张祥河(1785-1862)撰。张祥河,字诗舲,甘肃华亭人。嘉庆举人,官至布政使、巡抚、刑部左侍郎。其人五岁入家塾,十二岁学诗,喜为古今体诗。致仕后宦迹几遍天下,历观山川名胜,辄以歌咏道其胸

  • 诸子裒异

    九种,十二卷。明代人辑,未标编辑者姓名。该书收诸子九种:宋苏轼注《广成子》一卷、周鬻熊《鬻子》一卷(逢行珪注)、晋程本《子华子》二卷(郎兆玉评)、汉陆贾《新语》一卷、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一卷、唐谭峭《

  • 汉儒传经记

    二卷。清赵继序(详见《周易图书质疑》)撰。本书前有汪滋畹序,后有自跋。其跋声称以两汉儒林传为宗,参照经典释文叙录,兼及其他书中有明征的,上溯周秦,以标明源头,下至三国,因还有汉代旧人。晋代以后,无关于

  • 脚气治法总要

    二卷。宋董汲(生卒年不详)撰。董汲,字及之,东平(今属山东)人,少时多病,立志务医。作者对内、儿诸科均有研究,尤擅治小儿痘疹等疾患,著有《小儿斑疹备急方》等。《脚气治法总要》撰成于北宋元祐八年(109

  • 喁于馆诗草

    一卷。清丁毓瑛(生卒年不详)撰。丁毓瑛,字蕴如,江苏宜兴人。丁俊卿之女。左白玉(1820-1856)(字小莲)之孙媳。汪雪芬之子常熟言敦源之妻。清代诗人。世代书香,是清代一门三代能诗者,在闺阁中作为佳

  • 画■图

    一卷、附《撼龙经》一卷。清孙光(生卒年不详)撰。孙光,字丹扶,余姚(今属浙江省)人,顺治辛卯年(1651)副榜贡生,官至藁城县(今属河北省)知县。编撰《画图》一卷(后附《撼龙经》一卷)。此书托名杨筠松

  • 罗经顶门针

    二卷。明徐之镆(生卒年不详)撰。徐之镆,建阳(今属福建省)人,万历中诸生,撰有《罗经顶门针》二卷。明代堪舆家罗经测地的规定,仅主二十四向,而略先天十二支之位。徐之镆撰《罗经顶门针》,斥责略先天十二支之

  • 考工记鸟兽虫鱼释

    一卷。清陈宗起(1798-1832)撰。今存残本一卷,“膏者”以下阙。自来释《考工记》者甚多,然鲜有释其鸟兽虫鱼者。此书对《考工记》里的鸟兽虫鱼摘出,广引群书,对其名称、种属、形状、习性乃至产地等进行

  • 禹贡元珠

    一卷。明俞鲲撰。其生卒年不详。鲲字之鹏。嘉兴(今属浙江省)人。明代学者。《禹贡元珠》多取蔡沈传注加以删繁就简,诠释经文字句,于山川地理间有考证,但不甚竟究原委。书末附“九州总歌”、“导山导水歌”、“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