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

三卷。传说东汉魏伯阳(生卒年不详)撰。魏伯阳,一说名翱,字伯阳,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市东)人。据晋葛洪《神仙传》记载,魏伯阳本为高门贵家子弟,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不知。后与三个弟子进山修炼。在山中,先以服后可暂死的毒丹试狗,狗死;再以毒丹试三个弟子是否忠心,只有一人随他服毒丹假死,其他二人怕死,未敢服其药,出山买棺,欲葬死者。二人走后,魏伯阳与弟子及狗先后醒过来,一起入山而去。撰有《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汉代丹经道书很多,仅《参同契》中就谈及有《火记》六百篇。而研究丹经道书者,往往不得要领,误解了丹经道书的意思,甚至妄加解释,害己误人。致使“宦者不仕、农夫失耘、商人弃货、志士家贫”而没有成功的。魏伯阳对此感到很痛心,所以下决心“定录斯文”,参照《金碧古文龙虎上经》,撰《参同契》三篇;又作《补塞遗脱》一篇,以尽纤微。将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融而合一,借《周易》爻象,演丹经之玄奥。强调必须顺从天地阴阳变化进行修炼,才能达到延年益寿、飞举成仙之目的。附以纳甲说、十二消息说和六虚说,论述炼丹的玄理神功及炉鼎、药物、火候等。阐述了如何修炼及修炼时所出现的种种迹象。批判了“世人好小术”、“履斗步罡宿”、“昼夜不卧寐”等错误的修炼方法,以及将不同性质的五金八石等物一起烧炼,希望得到长生不老的丹药等做法。明确指出修丹者由于“不审道浅深”而错误的修炼,致使失业破产,累及妻子受饥贫,甚至还有的人希望长寿,结果夭死短命、暴尸于野。魏伯阳在论述正确的修炼方法及批判错误做法之外,还讲述了自己写此书的方法及怎样阅读此书。他申明自己“写情寄竹帛,恐泄天之符”,所以他“略述其纪纲,枝条见扶疏。”、“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而又“故为乱辞,孔窍其门”。既把重点写出来,又故意将几方面内容相互错杂,使不肖者不易找到关键所在。要求学者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强调只要“审思”、“用意参”,就会“披列枝条,实核可观。”全书论述精辟,寓意幽深。传说此书写成后,魏伯阳将其送给青州徐从事,徐从事则隐名注释此书,桓帝时,又将此书传授给同郡的淳于叔通,这样,此书才得以流传于世。(见彭晓《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序》)。今所见《参同契》已经注不分,明显经过几人之手。后世学者对此书极为推崇。托名为东汉阴长生的唐代人、五代后蜀彭晓、宋代朱熹、陈显微、俞琰等都对此书作过认真的研究与注释。宋代高象先称赞此书说:“金碧龙虎参同契,留为万古丹中王。”由此可知其书影响之深远。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参同契》,或以外丹注释,或以内丹释解。唐以前学者多以外丹解参同契,强调炉火汞铅、五金八石。这不但有违其书本意,实践上也行不通。宋以后学者多以内丹解《参同契》。认为依外丹之说,药非同类不能成宝;然而《参同契》之法,是以神运精气结而为丹。也有人以内外丹混合解之。近代中外学者,大都认为《参同契》所述,既含内丹之旨,又有外丹之意。也有人认为其书原本为外丹之经。关于《参同契》一书的真伪问题,历代学者都进行过考证。历代《参同契》注本及涉及于此的道书,都称魏伯阳为东汉人,认为此书于东汉孝桓帝时流行于世,为世界第一部炼丹专著。但近代有学者考证,认为汉代有《周易参同契》,是为《易纬参同契》,与丹经无关,认为唐五代间道士假托古《周易参同契》之名,造丹经《参同契》,后人又将二书糅合为一,成今本《周易参同契》。虽然众说不一,但都不否认其书的影响作用,实为道家的丹经典籍。由于历史久远,难以见到其书原貌。现存四十余家注本。著名的有彭晓、朱熹、陈显微、俞琰、陈致虚、蒋一彪等家注本。

猜你喜欢

  • 读史兵略续编

    十卷。清胡林翼撰。此书体例同《读史兵略》。因前编终于五代,故又作《续编》,述宋、元、明三朝兵事,取材于毕沅《续资治通鉴》和《明史》。此书有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上海图书集成印刷局铅印本,据莫友芝抄

  • 五行类应

    九卷。明钱春(详见《湖湘五略》)撰。是书凡例称《五行类事占征验》初成于明中州李淑通,重修于张贲通,其书历记古今灾异之事,所列门目,均本于诸史书五行志,太抵与马端临《物异考》相近。钱春则又取《五行类事占

  • 学易讨原

    一卷。清姚文田撰。文田字秋农,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僖。此书共12则,据其自序云,此书作于由闽至粤的途中,“途中孤寂无事,因忆昔年学易而似有得者,分条诠次,每抵逆旅,则索

  • 农桑辑要

    七卷。元司农司编纂。司农司为元政府主管农业的行政机构。司农司的设立对于元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王磐《农桑辑要原序》云:“……行之五、六年,功效大著。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农司诸公又虑

  • 登天岳山记

    一卷。清李元度撰。李元度(1821-1887),字次青,又字笏庭,自号天岳山樵,晚号超然老人,湖南平江人。道光举人,受曾国藩器重,咸丰间转战皖浙,卓然儒将。官至云南按察使,终于贵州布政使。博学能文,尤

  • 东坡养生集

    十二卷。清王如锡(生卒年均不详。)编。王如锡字武工,江宁(今江苏)人。此集共十二卷。原为内府藏本。前有王思任序及康熙三年(1664)邱象升序。盖此书成于崇祯中,而批点行世则出于象升之手。此集取苏轼诗文

  • 淳安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刘世原本,李诗续修,陈中元、竺士彦续纂。李诗,光绪初年任淳安县知县。此志光绪十年(1884)刻本。卷一至卷四方舆志,目为分野、建置表、疆域、山川、乡都、风俗、学校、公署、防围、坊表、

  • 因宜堂法帖

    八卷。清姚学经辑。姚学经所刻《唐宋八大家法帖》、《晚香堂苏帖》、《白云居米帖》,多收伪书。此《因宜堂法帖》是伪书较少者。其第一卷为夏、商、周古篆。第二卷为秦、汉诏玺。第三卷为魏、晋、六朝书。第四卷为宋

  • 曾子全书

    三卷。明曾承业(生卒年不详)撰。承业为曾子六十二代孙,序称博士,可能为袭职之宗子。其他生平事迹不详。宋汪晫曾辑《曾子》一卷,分十二篇,割裂补缀,已非唐以来之旧本。是书又分《主言》一篇为卷一,以《修身》

  • 左传经世钞

    二十三卷。清魏禧((1624-1681)撰,彭家屏参订。禧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宁都(今江西宁都)人,明末诸生,康熙十七年举博学宏词,以疾辞。魏禧与兄际瑞、弟礼皆以文章称,时人号为“宁都三魏”,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