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四书质疑

四书质疑

① 五卷。清陈梓撰。陈梓字古民,濮川人。是书首有梓自序,末有后序,又有谢秀岚跋序云“孔孟以后,折衷于紫阳。紫阳以后,折衷于杨园”。卷五附读书记疑,除朱子外,并及陆稼书、吕晚村、凌谕安三家。论四书,谓唯《孟子》易看,次之《大学》,次之《中庸》,唯《论语》极难看。圣人之言浑沦,极平淡处极精深,极严密处极从容。谓孔子不说心,孟子说心。其他如释“冀土之墙”,谓山东俗以驴粪和土筑墙,故曰粪土之墙不可圬。释“夷齐不念旧恶”,谓恶非善恶之恶,所解均新而甚确。唯误义理,间有过于拘迂者。该书有乾隆九年(1744)刊本。② 八卷。清吴国濂撰。吴国濂字莲渚,浙江东阳(今浙江东阳)人。是书卷首有自序及李品芳序。书中题作鉴定者,又有潘树棠序、张振珂序及其孙吴世后跋。自序称“于群儒之说,参异同以求其安,不敢妄信为是,亦不可疑以传疑。其间或宗先儒之说,或参臆见之私。是者存之,非者去之”。卷一为《大学》、卷二为《中庸》、卷三至五为《论语》、卷六至七为《孟子》,卷八为辨正。其中泛引诸家而采阎百诗、周柄中之说居多,有就朱注之是而伸述之者,也有就朱注之误而辨正之者。尤详于礼制,其特异者,如说“彼为善之”,谓“彼”字即长国家者,“善亡”,善夫小人。说“胶鬲”,引《韩非子》、《吕氏春秋》证为殷的贤臣。说“为长者折枝”,谓“枝”与“肢”古时通用,腰也说肢,折枝尤言折腰,该句意乃为长者揖拜。而辨正一卷,大都陈言,李品芳序又补书义数条。该书有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③ 十九卷。徐绍桢撰。书首有自序。书中多纠正朱注之误。有朱注本不误,而攻者以为误,则为证而伸之。所采诸家之说,大率精审。其自出己见者,也多新义,如“子路问成人”章。其他如“君子坦荡”,谓“坦”为“恒”字之误;“耕者馁在其中”,谓“馁”当作“”。绍桢是徐灏之子,徐灏素精小学,序述灏之训曰:经传之义理,由训诂而明;训诂之诣,以声音而著。古人传经多以同声之字通用假借。故书中如“节彼南山”,谓“节”当为“即”;“有耻且格”;“格”当为“恪”。“知者利仁”,“利”当为“厉”;“孔子时其亡也”,“时”当为“待”;“植其杖而芸”,“植”当为“置”;“子为恭也”,“为”是“伪”;“吾不惴焉”,“惴”是“揣”;“吾君不能谓之贼”,“吾”当作“语”;“祇载见瞽瞍”,“载”当为“在”;“杨子取为我”,“取”当为“趣”。此皆用通假之例,其他诸条援据多核,也有过于新异者。该书有光绪九年(1883)刊本。④ 四卷。朝鲜李德弘撰。德弘撰有《周易质疑》一卷,已著录。是编为其外曾孙金万所编。对四书章句有疑义者,为之注释。其大意谓《论语》、《孟子》之书,乃出于一时门人杂记,圣门弟子问答言行之类。裒集为之,其妙道精义,头绪多端。德弘此书,不先立宗旨,而随处发挥。不标一二字以求大旨,而大旨大要皆能涵蕴自得。然考朱子之集注四书,讨论性理,谓心统性情,而是非、辞让、羞恶、恻忍之四端,乃性之见端,德弘直谓四端发属于情。又其注释经义,间有用谚文,也偶有用以释经。该书有奎章阁藏刊本。

猜你喜欢

  • 春王正月考

    二卷。张以宁(1301-1370)撰。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今属福建)人,元末著名经学家。泰定年间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以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明灭元,复授侍读学士。史称元故官来京者,危

  • 濯旧稿

    一卷。明王俊(生卒年不详)撰。王俊字机翁,弋阳(今江西省弋阳县)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庄。此书内容多以周子、程子、邵子、张子之言击排朱子,同时也极力攻击陆九渊。但其学说仍坠

  • 叙天斋讲义

    四卷。清代窦文炳撰。窦文炳字质民,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全书是一部儒学讲义类小册子,卷一是“统一图说”,卷二为“学约”,卷三为“《中庸》撮总”,卷四为“礼乐绪言”。书中论述较为简略。

  • 孔钟英集

    十卷。清孔毓琼(约1675前后在世)撰。毓琼字钟英。江西新城人。生卒年均不详。曾学于魏禧,其他事迹不详。著有《孔钟英集》。此集共十卷。据集前魏禧序称,“其学古于世所不学之目。”故文颇有“健气”,而且“

  • 浔州府志

    七十六卷首一卷,清孙世昌修,光昭纂。孙世昌,字少兰,安徽桐城人,进士,道光元年(1821)任浔州知府。光昭,道光五年(1825)任浔阳书院主讲。浔州府志,明戴金修志之前已有,康熙七年(1668)张尔翮

  • 书经诠义

    十四卷。清汪绂撰。汪绂一名烜,字灿人,号双池,安徽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此书有汪氏自序两篇,一篇在雍正癸丑,一篇在乾隆癸酉,基本宗朱熹、蔡沈两家之说。但是朱熹也曾怀疑晚出的《古文尚书》,此书则对《

  • 荣经县志

    二十卷首一卷,清贺泽、王琢修,张赵才纂。王琢,汉源人,曾知荣经县事。张赵才,邑人。荣经县志,明末创于邑令无锡张维斗,盖取宋子恭所辑者润色订正之,而于舆图、食货、风俗、官署、桥梁、官迹、选举、艺文诸目,

  • 明大政纂要

    六十卷,明谭希思撰。希思,茶陵人,万历甲戌进士,官至四川巡抚。是书所记,自洪武元年(1368)至隆庆六年(1572)凡大事皆编年记载,每帝皆有论赞。卷首载万历己未修撰韩敬序,云:“侍御方壶刘公,持斧畿

  • 尔雅古注斠

    三卷。清叶蕙心撰。蕙心字兰如,江苏甘泉人。父干初,母氏杜,皆负文名。蕙心生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幼承母训,诗文兼擅。及归李祖望为室,祖望精《说文》、《文选》之学,为江淮耆宿,蕙心朝夕薰陶,亦雅好

  • 酒概

    四卷。明沈沈撰。作者又自称震旦醚民囦囦父,自序中又称褐之父。囦囦、沈沈,名号诡异,无法得知是何人。每卷所署校正者的姓氏,皆称海陵。海陵是刊刻者的姓名。是书主要记载与酒有关之事。一卷三目,分别为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