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卷。清章抚功撰。章抚功字仁艳,钱塘人,生卒年生平均无考。《汉世说》一书仿照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体例,用以记叙汉人的言行。取材主要以《史记》、《汉书》为主,而杂取他书补益之。全书分十四个门类,即:德
四卷。清钟麐纂。钟麐,原名宝田,字璘图,长兴(今浙江长兴县)人,生卒年不详。咸丰辛酉(1861)顺天府的副贡生,官至内阁中书。作者原拟通考十三经,书稿后稍稍散佚,只得《周易》、《尚书》、《毛诗》、《周
二卷。不著撰者名氏,明代朝鲜人作。书无目。卷首略叙疆域沿革。次分为六纲八道。六纲:曰京都、曰风俗、曰古都、曰古迹、曰山川、曰楼台。八道:中曰京畿,西南曰忠清、东南曰庆尚、南曰全罗、西曰黄海、东曰江源、
六卷。清张廷玉(1672-1755)撰。廷玉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曾任编修《明史》总裁,卒谥文和,著有《传经堂集》。此谱首有乾隆十三年
二卷。明刘伯生撰。伯生,字性甫,号大鹤。湖北孝感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官南吏部郎中,以多病投劾归田卒。著有《素有素言》二卷、《易履》五卷,与诗集二卷合称“刘子三书”。此编上卷
八卷。清罗有高(1734-1778)撰。罗有高,字台山,江西瑞金人。乾隆三十年(1765)中举人。少习技击,力敌数十人。后见雩都(今属江西)宋道原,乃潜心于理学研究。又师事宁化雷鋐。为学凡数变。晚交长
一卷。清何西夏撰。此书为《西夏经义》之一种。首为《诗序》,其下依次为《诗说》、《删诗论》、《国风雅颂分释》、其中大雅、小雅部分较详,间有精到之语。有道光十三年(1833年)刻本。
二册。清陈厚耀(1648-1722)撰。陈厚耀,字泗源,号暑峰,江苏泰州人。康熙丙戌(1706)进士,后经李光地推荐,于1708年进京,与梅文鼎之孙梅珏成共同修书于蒙养斋,并常同康熙讨论天文、数学问题
一卷。《蜀中草》一卷。明董应扬(约1644年前后在世)撰。董应扬,字于廷,江苏武进人。生卒年不详。官翰林院待诏。《黉中草》乃其司铎安徽铜陵时所作。《蜀中草》乃其蜀闱分校时所作。自序谓五载署铜,一朝聘蜀
八卷。其中《韩文类谱》七卷,为唐韩愈年谱,宋魏仲举撰。魏仲举,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庆元中书商,曾刊《韩集五百家注》,遂辑吕大防《韩吏部文公集年谱》、程具《韩文公历官记》、洪兴祖《韩子年谱》,编成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