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张子全书

张子全书

十四卷。北宋张载(1020-1077)撰。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学者称横渠先生。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至同知太常礼院。因是关中人,其学派称“关学”。为宋理学四大学派之一,与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并称“周、张、程、朱”。张载在政治上主张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以缓和土地问题的矛盾,均贫富有利于民。在哲学上,张载提出“太虚”为万物之本的观点。他说:“气块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絪缊”,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正蒙·太和篇》)。又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太和》)。载所谓的“太虚”就是气,世界没有“虚无”的本体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以为“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天地之道,无非以至虚为实”。又认为“万物皆有理”,“理只天道”,“事无大小,皆有道在期间”,并以“众人之心同一”为义理,而“天下义理,只容有一个是,无两个是”(参见《太和》)。在社会观上,主张通变,“变而通之以尽利”,“功业见乎变”。在认识论上,主张穷理尽性,以为“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又以客观事物作为认识的来源,主张“人本无心。因物为心”。张载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同程、朱唯心主义理学在思想体系上截然不同。他的学派,是宋代理学中的唯物主义的学派,对后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后人将其《西蒙》、《正蒙》、《礼说》、《易说》、《语录》等编为《张子全书》,《附录》一卷。通行的《张子全书》中《东铭》、《西铭》、《正蒙》为一至三卷,《经学理窟》为四至八卷,《易说》,为九至十一卷,《语录》为十二卷,《文集》为十三卷。《正蒙》是张载的最为重要的著作,原来只是数万言,而其弟子苏炳将这部书分为十七篇,相续成为今存本的样子。这是一部哲学著作,它与《西铭》、《易说》构成了张载的哲学体系。《经学理窟》,是反映张载社会思想的著作,他不讲理学而讲《周礼》,把井田、宗法等改良思想都写在这部书中。《张子语录》是他讲学的语录,其中哲学、政治、伦理思想都有反映。张载的著作在流传中有存有佚。《诗说》、《孟子解》、《春秋说》等,史志皆有著录,其中的《孟子解》、《春秋说》宋代的晁公武曾亲自读过,现已佚传。据朱熹《近思录》所引用张载的书目有《正蒙》、《文集》、《易说》、《礼乐说》、《论语说》、《孟子说》、《语录》七种,其中史志没有著录的有《礼乐说》、《论语说》二种,说明这二部著作早在南宋末已经佚亡不传。《易说》、《经学理窟》、《祭礼》、《孟子解》四部书,诸志著录卷数不尽相同。这说明张载的著作版本不同,流传得也广。如《易说》,《宋史·艺文志》著录十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三卷,可见,宋代社会上就流传着《易说》的十卷或三卷的两种本子。现存的张载著作的卷数除个别的《正蒙》有单行八卷本之外,其余的皆为《张子全书》或《张子抄释》中的卷、篇数。张载的著作,有的是自己写的,有的是后人搜集的,有的是后人编纂的。《横渠先生语录》就是宋人搜集并刊刻。《经学理窟》据晁公武所见本有题金华先生,以及内容似语录,并混有程颐语录,可见也是宋人搜集的。《张子全书》通行本是何时、何人编辑问题,《四库提要》曾记载:“此本不知何人所编。”张岱年考证为明万历间沈自彰编纂的,此说可信。但后来《张子全书》诸本又不尽相同,有的是尊沈本,有的则把朱熹注的《西铭》《正蒙》编入全集,通称朱熹本。至于开始搜集《张子全书》或《张子抄释》的是元吴澄,因为元虞集作吴澄《行状》时曾说过:澄“校张子之书,契《东西铭》于篇首,而《正蒙》次之。”这种编次既与《张子全书》或《张子抄释》相似,说明《张子全书》或《张子抄释》早在元代就有人编纂,并非起自明代沈自彰或吕楠,可惜吴澄本诸志皆未著录,早已佚失。其版本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沈自彰凤翔府官刻本为最早刻本《国学基本丛书》排印本。清康熙元年(1662)李月桂刻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中华书局排印、缩印《四部备要》本。其中明万历本,清初宫刻本,康熙本皆为善本。

猜你喜欢

  • 三江闸务全书

    六卷。清程鹤翥撰。程鹤翥,字鸣九,山阴人,康熙举人。《三江闸务全书》康熙间刻本,共六卷。分为正续二编。篇首冠图一幅,后附考证四十四条,续编二十一条。此书专考三江塘闸海口诸务,所记或为程氏亲身所历,或为

  • 艳异编

    四十卷。明王世贞(详见《弇山堂别集》)编,前有汤显祖叙。短篇文言小说、故事集。编者在此书中广泛杂收明以前的传奇、小说、史籍和书志故事,概括为“艳”和“异”两大类型。“艳”,取“泛淫泛艳”、“美色为艳”

  • 外科精义

    二卷。元齐德之(生卒年不详)撰。齐德之为元代著名医学家。曾为医学博士,任御药院外科太医。齐氏博采《内经》以后医学文献中诊治疮肿的论述,结合个人多年临床经验,撰成此书,刊于至元元年(1335),后在明代

  • 字体

    一卷。无撰人名氏,清任大椿辑本。是书《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著录,不知何时人所撰。清任大椿据玄应《一切经音义》辑录四则以成此编。考之玄应《音义》,任书未录者尚多。由

  • 洪范大义

    三卷。清唐文治撰。卷首有唐文治自序,又有后序。全书共分为三卷。上卷传注,中卷政鉴,下卷析疑录。在上卷中,“注”用来解字,且多采用黄式三《尚书启蒙》和吴汝纶《尚书故》;“传”用来释义,以黄道周、李光地为

  • 孱守斋遗稿

    四卷。清姚世钰(约1703-1757)撰。姚世钰,字玉裁,号薏田,归安(今浙江吴兴)人,生卒年均不详。诸生。世钰少嗜学,负俊才,与弟汝金同为当时著名文士。喜山水,善交游,与金农、厉鹗等称莫逆交。年五十

  • 江右诗稿

    二卷。明李先芳(约1561前后在世)(生卒年不详)撰。李先芳生平详见《读诗私记》辞目)。宋弼山《左明诗钞》称其有《李氏山房诗录》。不著卷数。邢侗《来禽馆集》有《李先芳行状》,称所著《东岱山房稿》三十卷

  • 盛明百家诗

    三百卷。明俞宪(约1553前后在世)编。俞宪字汝成,江苏无锡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湖广按察使。世传李攀龙《送俞臬赴湖广》诗有“江汉日高天子气,楼台秋敞大王风”句,以为似陈友谅

  • 说文校案

    一卷。近代奚世干(生卒年不详)撰。世干字挺筠,江苏南江人,口哑不能讲话,而通小学。曾欲纂辑《说文解字通考》,因其庞大,仅存纂例,全书未成。此编乃是奚氏读《说文》的笔记,旨在校正文字方面。奚氏于段玉裁、

  • 雪堂墨品

    一卷。清张仁熙撰。张仁熙,字长人,号藕湾,广济(今湖北广济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作有《雪堂墨品》。是书主要记载宋荦任黄州通判时,其家所收藏的墨品。据宋荦所著《漫堂墨品》推算,张氏之书大约作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