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强识编

强识编

四卷,续一卷。清朱士端撰。士端字铨甫,江苏宝应县人,道光元年举人。士端曾住在王引之家,得亲炙其父念孙,饱闻王氏父子之论,故于声音训诂之学,俱有心得。此书大旨与《经义述闻》相近,而精则不及。如释《诗·载驱》“齐子岂弟”,因袭冯景《解舂集》,主郑笺说,并即其义而引申之。其实误。萍乡文廷式曾说,“岂弟发夕”,岂弟双声字,发夕叠韵字,皆由声得义,与下文翱翔同一例。此解至确。又《新序》述韩诗,谓《新序·杂事篇》、《说苑·君道篇》引《诗》与《韩诗外传》同,据此认为刘向述韩诗是可信的。这也是臆度。鲁诗、韩诗有时相合,不一定就是述韩诗。但朱氏确长于小学。如《尔雅》“佻佻,契契,愈遐急也。”朱氏认为此文上下多用职韵,“急”在缉韵,盖古音相出入。江氏《古音标准》,顾氏《诗本音》,俱未细审《尔雅》缉职二韵通转之文,与“戒”“急”“棘”古音通假之例。戴氏《声类表》,并《文集》皆云“戒,备也,义优于急,不特于韵得也。”这说明戴氏也不知古音戒、急、棘通假之例。朱氏历引经传为证,既详且析。其《阮氏释心补义》,似亦不以阮说为然而补之。故引孔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认为“用”字所包甚广,所推甚大。《说文》“用”训为“可施行也”等等。按,阮释似舛谬,不如即以朱氏之说正之。阮氏引《释名》“心,纤也,言纤微无物不贯也。”以为此训最合本义,盖纤细而锐者,皆可名曰心,但言心而纤锐纤细之意见矣。又援虞翻《易注》,以为枣棘之属,初生未有不先见尖刺者,尖刺即心也。然而,一字兼数义是常见现象,不宜动辄执一以概其余。尖刺可以解释为纤微,无物不贯,可是尖刺难道可以用来解释心吗?证之群经,除所引《诗》“棘心”,《礼》“松柏有心”外,罕有合者。如《易·彖辞》“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其“心”字就不宜解释为“尖刺”。刘熙所谓无物不贯,即朱氏所谓所包甚广,所推甚大的意思。阮氏沿袭宋明儒者好言心的传统,矫为此释,而不知其义难通。续卷多为杂考,可取者不多。有同治元年春雨楼丛书刻本。

猜你喜欢

  • 论孟考证辑要

    二卷。清赵大镛(详见《四书集注管窥》)编辑。《朱子集注》于事迹、名数多致忽略,金仁山为作考证补其未备,宜与集注相辅而行。大镛撰《四书集注管窥》之后,复就考证采其尤要者刊为是本,以备读《朱子集注》者取求

  • 世子

    一卷。周世硕(生卒年不详)撰。陈人,七十子之弟子。清马国翰辑。《汉书·艺文志》,儒家《世子》二十一篇。其书佚已久矣。马国翰从《春秋繁露》、《论衡》辑得二节,前列《养书》之名,又附《论衡》之说,以供考证

  • 毛诗古义

    二卷。清惠栋(见《周易述》条)撰。《毛诗古义》博引众家之说,以探求毛诗之古义,如“江之永矣”条,栋据韩诗以为“永”当作“羕”,以此补《尔雅》郭注及《说文》之未及;“于以湘之”条,据韩诗以为“湘”当作“

  • 句容县志

    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张绍棠修,肖穆等纂。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修,三十年刻印。张绍棠,光绪年间知句容县。肖穆,安徽省桐城人。此志首卷冠以序、凡例、图说;卷一为圣泽纪;卷二为建置大事纪、古迹;卷

  • 桤叟诗存

    一卷。《鸥影词抄》六卷。清言家驹撰。言家驹字应千,号桤叟,生卒年不详,江苏常熟人。诸生,官直隶清河、井陉等县知县。其人少喜为诗,意欲破前人之藩蓠,而自辟蹊径。《诗存》中如《秋怀》五古七首及《同治癸亥从

  • 读孟随笔

    二卷。王祖畲撰。书后有其子王保譿跋。是书大旨在析理,每条以经文或集注为标题,阐发其义。对《蒙引存疑困勉寻》、《说丛说统翼注》诸书,及宋元明清诸儒之说,间也有所纠正。惜持论多迂。如开篇“王何必曰疑为“利

  • 孟子七篇诸国年表

    二卷。清张宗泰撰。是书就《孟子》七篇中,取有关涉诸国分年录事列为一表。表非说则不明,因而先作说明。其据《竹书纪年》驳《史记》,所驳极是。其所为表以见《孟子》先后为序,不因国家大小,载于年表诸国依次为梁

  • 礼记经注校证

    二卷。清王祖畲(1841-1918)撰。祖畲,字岁三,号紫翔,一号潄山,门人私谥曰文贞,江苏镇洋(今江苏省太仓县)人。祖畲生而颖异,有神童之称。母亲张氏,博及群书,兼擅古文辞。祖畲少秉母训,学以居敬、

  • 魏略西戎传地理考证

    一卷。清丁谦撰。丁谦(1843-1919),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字益甫。同治时举人。清光绪七年(1881年)任汤溪县教谕,不久又改任象山县教谕。在中法战争期间,因为倡办团练且加强海防有功,受到五品

  • 编蓬集

    二十五卷。明唐汝询(1565-?)撰。唐汝询,字仲言,上海华亭(今松江)人。卒年不详。其五岁而瞽。父兄抱膝上,授以三百篇及唐诗,无不成诵。旁通经史。尝撰《唐诗解》、《唐诗十集》等书,援据核博,当时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