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或问

春秋或问

① 二十卷。附春秋五论一卷。吕大圭(生卒不详)撰。吕大圭字圭叔,号朴乡,南安(治今江西大余)人,宋代经学家。淳璠进士,官至朝散大夫,行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国子编修,实录检讨官,崇政殿说书。出知漳州军、节制左翼屯戍军马。未行,沿海都制置蒲寿庚举城降元,令吕大圭署降表,大圭易服而逃入海,为蒲追杀。吕氏著述,除此书外,还有《春秋集传》、《易经集解》、《学易管见》等书,皆散佚。此书在于申明《春秋集传》之旨。吕氏曾师从杨昭复,杨氏则为朱熹高足陈淳之弟子,故吕氏之学皆本朱熹而发明之。其弟子何梦申《跋》云吕“氏”盖本文公之说而发明之,有《五论》以开其端,有《集说》以详其义,又有《或问》以极其辩难之指归,而《春秋》之旨明句矣。噫,夫子之心至文公而明,文公之论至先生而备。”此书体例仍以十二公排列,每公之下,撮其重要之事,以问答形式分条论说。于三传之中多主《左氏》、《穀梁》,而深排《公羊》,于何休《解诂》,斥之尤力。书后附有《五论》,一是论孔子作《春秋》,二是辩褒贬之例,三是特笔,四是论三传所长所短,五是世变。此书由其弟子何梦申初刻于宋理宗宝璠二年(1254),现存明隆庆元年抄本、清《通志堂经解》本。② 十卷。元程端学(详见《春秋本义》)撰。程氏撰《春秋本义》后,又历举前人诸说得失,以明《本义》去取之意,成《春秋或问》。可见此书是与《本义》相辅而行的,此书是一部通论性著作,其中掊击诸儒之说,多否少可,尤其力攻张洽《春秋集注》。其论《春秋》不当以一字为褒贬,论《春秋》多笔削以后之阙文,论《春秋》不书祥瑞,论《春秋》灾异不当强举其事应,多有可取。但其谓《左传》史实多出伪撰,力主《春秋》用夏正,则又臆说妄断。此书最着力之处是承刘知几、程颐之说,力辩《春秋》用夏正,洋洋万言,广征博引,可与专门性研究媲美,但其中引据之一乃为伪古文《尚书》。现存元至正渐东官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

猜你喜欢

  • 拱和诗集

    一卷,附一卷。元曹志撰。志字伯康,自号拱和居士。生卒年不详。金华(今属浙江)人。元末农民战争爆发,隐居不出。明洪武中,以遗逸荐,不就,终于家。此集为家刻。前有二序,不署年月,也不署撰人。卷末附拱和诗序

  • 论语马氏注

    一卷。东汉马融(79-166)撰。马融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经学家,文学家。官至南郡太守。其所著主要是为经学作训解,所注的书有:《孝经》、《论语》、《毛诗》、《周易》、《三礼》、

  • 沂水县志

    ①六卷。清黄胪登纂修。黄胪登,福建尤溪县人,举人出身,康熙十一年(1672)任沂水县知县。沂水县志创修于明嘉靖十二年知县李如楫,再修于此。黄胪登莅任后,正值朝廷敕全国普修郡邑方志,胪登乃集邑中绅士取旧

  • 浦江县志

    十五卷,首一卷。清善广修,张景青纂。张景青,浦江县人。《浦江县志》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全书十五卷首一卷。此稿上承乾隆薛志,薛志原分十门,此则括以七志,一舆地、二建置、三人物、四食货、五典礼、

  • 史馆正字考

    一卷。是为前清国史馆官书,摘录群书中习见易误之字汇为一册,分为江、山、千、古四部。首画为点者归江部,共收甯、底、祇、祗等一百八十二字。首画为直者归山部,共收虐、、荒、号等一百一十七字。首画为撇者归千部

  • 亭林先生同志赠言

    一卷。明末清初顾炎武(1613-1682)著,沈岱瞻(生卒年均不详)辑。沈岱瞻字瞻,淞南(今属江苏)人,约康熙时人。顾炎武死后,当时知识分子群体中以王猷定、顾有孝、陆圻、王锡阐、吴任臣、戴笠等21人为

  • 捧月楼绮语

    八卷。清袁通(生卒年不详,当为乾、嘉间人)撰。袁通字兰村,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袁枚之子。工填词,辑有《饮水词抄》,著有《捧月楼词》。袁枚以诗古文,雄踞一代,独生平未尝为词。袁通甚好填词,故以其余力,

  • 思文大纪

    八卷。一名《三山野录》。佚名撰。有人称是戴笠撰,但不知所据。该书又名《思文纪略》。用纲目体专记南明唐王监国福建史事。起弘光元年(1645)六月,至次年九月清兵攻陷福州,曹学佺等殉难止。凡朝章大政、诰敕

  • 书经旨略

    一卷。明王大用撰。其生卒年不详,大约明正德、嘉靖间在世。大用字时行。兴化(今福建莆田县)人。正德三年(1508)举进士,官至副都御史。《书经旨略》一书不载经文,多推衍阐述传注之意,对经文中宜彼此对照之

  • 安定言行录

    二卷。清丁宝书撰。宝书,晚清浙江潮州人,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此书记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胡瑗言行。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县)人。世居陕西路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丁氏曾于咸丰年间采摭宋人著述中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