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九九>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梁溪漫志

梁溪漫志

十卷。南宋费衮(生卒年不详)撰。费衮字补之,无锡(今属江苏)人。卷端有开禧二年(1206)国史实录院牒,称为国子免解费进士。礼部韵略条例中有开禧元年(1205)国子监发解进士费衮论韵略、经絃二字札子一篇,经礼部看详,当即其人。其事迹仅知如此,其余皆不详。此书共分十卷,分条记事,前二卷及第三卷首入阁一条,记述朝廷典故;第三卷自元祐党人一条以下,多说杂事;第三卷卷末王巩一条及第四卷,全述苏轼之事;第五卷以下多考证史传,品定诗文;最后一卷,颇多涉及神怪,杂以诸事,不尽为史事而作。综观全书,其持论具有根柢,旧典遗文往往赖此以存。如谓不试而授知制诰始梁周翰、不始杨忆,则纠欧阳修《归田录》之讹;谓薛映、梁鼎与杨亿同命,不与梁周翰同命,纠叶梦得《避暑录话》之失;谓苏轼“乌台诗案”在元丰二年(1079),上距熙宁变法仅十年,无二三十年之久,纠正王巩《甲申杂记》之谬;谓朱胜非起复制乃綦崇礼贴麻,非陈与义自贴,谓谢显道崇宁元年(1102)入党籍,崇宁四年(1105)未入党碑,纠正谢伋《四六谈麈》之失;谓欧阳修为程文简作碑志,隐其进武氏七庙图事,实未受帛五十端,纠正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之诬等。皆考据确凿,不同于其他小说喜好因袭,颇有创见。他如,苏舜钦与欧阳修辨谤书为本集所不收,陈东茶录跋为今本所未载,皆有见地。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获鬼章告裕陵文,具录其涂注增删之稿,尤论苏文者所未及。皆足以广异闻。书中亦有小疵,如和凝范质衣钵相传,本第十三名,而讹为第五。汉太皇上名煓,本见《后汉书注》,而误以为《后汉书》。虽小有疵累,然不影响全局。可采之处颇多,当时亦受到人们重视。后编修宋高宗、孝宗、光宗三朝正史,曾取是书以备参考。当时以一不第举子之作,录之以入史馆,足见其书价值矣。今传本不一,主要有《稽古堂丛刻》、《知不足斋丛书》、《学海类编》、《四库全书》、《常州先哲遗书》、《宋人小说》等丛书本,宛委山堂《说郛》、《五朝小说》、《五朝小说大观》作《梁溪漫志》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不分卷,《旧小说》收入七则。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版了金圆校点本,1986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傅毓铃标点本。

猜你喜欢

  • 可闲老人集

    四卷。元张昱(1289-1371)撰。昱字光弼,自号一笑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累官至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元末弃官。明初太祖征其入京,召见,悯甚老,曰“可闲矣”,厚赐遣归,于是更号

  • 会语续录

    二卷。明罗汝芳(详见《孝经宗旨》条)撰。此书是罗汝芳于万历十四年(1586)游南京时讲学之语,其门人杨起元加以评语,国子监祭酒赵志皋为之刊刻。罗汝芳曾著有《会语》,所以此编题为《会语续录》,书首有自题

  • 兰绮堂诗钞

    八卷。清王鼎(1720-?)撰。王鼎字条山,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籍太原。年青时,致力于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与人比试,后来科场无名,致力作诗,与人互相吟赏。其性情敦厚,少而沉静简默,承其家学,能诗,又

  • 周易传义合订

    十二卷。清朱轼(1665-1736)撰。朱轼字若瞻,号可亭。江西高安人。康熙三十三年(1644)进士。官至大学士,谥号文端。此书因程颐《易传》、朱熹《易本义》互有异同,故互相参照编为一本,不再两说均可

  • 心易溯源

    二十四卷。清谢若潮撰。谢若潮字慕韩,福建龙岩人。光绪丁丑(1877)进士,官至知府。此书第一至第九卷解上下经,第十至第十二卷解上下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第十三至第二十四卷为原筮、原象、原卦、原图书及

  • 东武山人诗集

    七卷。明朱公节撰。公节,字允中。因家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武山下,故自号东武山人。举嘉靖十年(1531)乡试,选为彭泽县令,升泰州知州,罢归。卒后门人私谥曰贞献先生。公节自为诸生,博闻强识,务为古学。

  • 易经补义

    ①四卷。明方芬撰。方芬字舒林,安徽歙县人。此书全列《本义》于前,而把自己所阐发的意思附赘在书末,均标有“补”字加以分别。所得非常肤浅。凡例说,述其王父有度所撰《易旨正宗》,及其父希莱《易经要旨》而作此

  • 礼记易读

    二卷。不著撰人名氏。是《礼记》的简编本,为举业而制定。书首有序(曰志远堂主人题)。序云:“《礼记》四十九篇,除《大学》、《中庸》,其四十七篇,统计实九万三千七百五十七字。诸家多有撰本。然或失则太繁,或

  • 宏正诗钞

    十卷。未著编辑者名氏。卷首有曹忭序称:二山杨君工于诗,所选弘治、正德间诗抄,正如淘沙见金,非具大金刚目力者不能等等。此外,无从得知杨二山何许人。书中收录有李梦阳、何景明、康海、薛蕙、徐祯卿、郑继之、王

  • 汪刻隶释

    二十七卷。《隶释》为宋洪适编撰,前已著录。明万历十六年(1588)王鹭刻本,已收入《四库全书》中,而本书未录。此书为清汪日秀校刊。汪日秀,浙江钱塘人。此本刻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他根据崑山徐氏